闹羊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方剂中的故事血府逐瘀汤
TUhjnbcbe - 2022/4/2 17:28:00
血府逐瘀汤

[出处]《医林改错》

[组成]当归(三钱)生地(二钱)桃仁(三钱)红花(一钱)枳壳(一钱)赤芍(二钱)柴胡(一钱)川芎(一钱)桔梗(二钱)牛膝(三钱)甘草(一钱)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瘀血,症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唇黯或两目黯黑,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渐热,舌质黯红,舌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本方中的故事

本方是由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所创立。

王清任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医家,在古代是少有的对解剖十分重视的医家。他原先是个武庠生,纳粟得到个千总的职衔,本想在官场*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他为人刚直磊落,凡事主持正义,不屑于官场左右逢源之术,曾反对官绅以“官桥官渡”为名勒索乡里,因提出“善桥善渡”而入讼;后又因讥讽县衙而受到迫害,最后只好流落他乡行医。但有此秉性品格,却于后来影响其在医学上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封建礼教极为严重的时代,能够不畏惧打击与讽刺,大胆前往坟地刑场观验人体脏器,对前人的错误论断提出纠正意见,著有《医林改错》一书,在书中又创活血化瘀理论并拟出许多新方,于临床上颇有奇效。王清任这种学术独立、大胆革新的精神至今仍令后人所敬仰。

稍对中医与西医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对解剖学的重视与应用的差异,是这两门医学最大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它决定了两门医学的医学思想及理念的不同,是决定两种医学发展方向的核心所在,通常所说的中医重视整体、西医偏重局部(尽管这种理解有点偏颇)亦是由此决定的。

年出版的维萨留斯的《人体构造》和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被誉为科学史上两部划时代的巨著,掀开了近代科学革命的新篇章。维萨留斯的《人体构造》确立了科学的解剖学,为近代西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解剖学是推动西医学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西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以解剖学为基础,在形态决定功能观念的指导下,西医学所有相关的知识,无不以解剖学为基础,并贯穿于该知识体系各个层面的始终。如果解剖学知识发生了动摇,西医学知识体系这座大厦就会崩解。所以,从这个角度人们将西医学称为“形态医学”。

那么中医学呢?不少人认为中医没有解剖,其实不然。只要我们回顾一下中医早期的发展历史,便不难发现中医本身原来是有自己的解剖学,只是由于后来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使得中医的解剖学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以至于萎缩不显,竟被后世认为中医无解剖学了。

在先秦时期,解剖作为医学临床治疗手段被应用是比较常见的,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割皮解肌,决脉解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

《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同解剖尸体,“翟义*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史学家班固特笔记此事,主要是为了彰显王莽之恶,表现他的残忍,活生生地解剖了一位“复汉”的志士,但却无意中却保存了医学史上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唐代的颜师古注此条说:以知血脉之原,则尽攻疗之道也。这应该是正确的理解,说明其人体解剖除了*治目的以外,也有为了医学研究的目的。由此,则可进一步推想汉代医师以前已有解剖尸体的实验,否则恐不能一步便跳跃到活人解剖的阶段。这说明那个时代的医学家确实一直在认真地追求关于人体内部构造的知识,他们当时并非毫无根据地把阴阳、五行、六气之类的观念和人身的经脉加以比附。《王莽传》的解剖实例至少使我们知道,早期的中医研究经脉也曾经过“实证”的程序。

即使在《内经》成书的时代,对解剖方法的态度仍然是积极的。如《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中国古代的解剖学出现较早,从扁鹊就开始了,到王莽时代广泛采用,并持续到稍晚的三国时期,从此以后,也像欧洲一样,解剖学便绝迹了,直到中世纪晚期才再度出现”。

为什么在三国时期之后,中国的解剖学便不再彰显了呢?

我们知道,医学并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它所受到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要比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大得多。医学往往以人文医学的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在其发展过程中,它有时被社会伦理、文化价值取向等人文因素所左右。影响中医解剖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儒家的伦理思想了。《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当然,二十四孝中的“割股疗亲”除外,那是儒家所提倡的“愚孝”)更何况是解剖人体呢?史学家陈垣先生曾说:“盖先儒持论,以戮尸为虐*,虽帝者犹有罪及枯骨之戒。医术昔又侪于贱技,其不如岐*之剖视死者,有油然也。”自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的“仁”思想也逐渐深入人心,医学解剖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矛盾,于是不得不作出让步,科学技术服从于伦理的需要了。

南朝宋时,一个名叫唐赐的人得病,吐出蛊虫十余条,但始终不知病因所在,“临死语妻张,死后刳腹出病”,让妻子张氏在其死后解剖查寻病因。后来张氏依照丈夫的遗愿,解剖了尸体,查出了病因,但最后却被官府以“不道”罪判处死刑,理由是“法移路尸,犹为不道,况在妻子,而忍行凡人所不行。不宜曲通小情,当以大理为断,谓副为不孝,张同不道。”(“法律规定移动道路上的遗尸,都要作为‘不道’来处理,更何况是作为妻子对丈夫的遗体施行常人所不忍心做的行为?法官不应偏离正道去照顾小恩小惠,应按照大是大非的道理来裁断。唐副(唐赐的儿子)应作为‘不孝’罪,张氏要作为‘不道’罪来处理。”)。(《宋书"顾恺之传》)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知道在那个时代,正常情况下,解剖尸体是非法的,是被禁止的。除非是处决犯人以示警世的情况下,偶有解剖发生,医家也往往只是旁观,而不能亲试。如北宋仁宗庆历年间(04~年)吴简将宋廷处决的欧希范等56具尸体解剖,经由绘工宋景绘成《五脏图》;崇宁年间(02~06年),杨介根据泗州处死者的尸体解剖整理而成《存真图》。这样的事例毕竟是很少的,而能发生在宋代,这又与宋代统治者对医学的相对重视有关。然而这两份相对宝贵的资料,却难传后世,“今二图皆不可得见。《存真图》一卷,四库且已不着录。吾国人之不重实学,可见一斑。”(陈垣《中国解剖学史料》)

王清任从事医学实践初期,就非常重视解剖知识。“夫业医治病,当先明脏腑”,指出对脏腑的认识“本源一错”,在临床上就会“万虑皆失”。他在研究古代医著中,发现有许多矛盾而怀疑有错,但苦于“无脏腑可见”作改正的依据,于是他决心要作解剖的尝试。嘉庆二年(公元年)四月,当他30岁时,行医到滦州稻地镇(今唐山市东南),发现一处义冢中有许多因传染病而死的小儿尸体,他求知心切,不避污秽,每日清晨骑马到义冢,“就群儿之露脏者细视之”。这样观察了十天,看到完整的脏腑不下三十余具。通过实践,才知道古书中有许多错误。但遗憾膈膜没有看清。

嘉庆四年(公元年)六月,王清任在奉天府(今沈阳)时,辽阳有一妇女,因疯疾打死其丈夫与公爹,押解省府行剐刑。王氏得知后即跟至西关刑场。这次又细看了心肝肺等内脏。但又没有看到膈膜。

后来他在北京行医,开设一药铺,名知一堂,此时,王清任已是名噪京师的名医,50多岁高龄了。他仍然找机会留心观察人体结构。嘉庆二十五年(公元年)有个打死其母的人受剐刑,行刑于崇文门外吊桥之南。可惜虽见脏腑,膈膜已破,还是没有完整地看见隔膜。又等到道光八年(公元年)五月十四日,*叛乱首领张格尔被俘,押送京都受剐刑,可这次不能近前观看。

直到道光九年(公元年)十二月的一天夜里,王清任出诊于安定门大街板厂胡同恒宅,看病之余,谈及隔膜一事,感叹自己留心四十年,竟未能审验明确。恰巧江宁布*司恒敬在场,说他曾镇守*哈密,领兵于喀什葛尔,见到诛戮逆尸最多,对膈膜了解很详细。王清任喜出望外,于是拜叩而问之,终于弄清了膈膜的形态。

王清任为了弄清脏腑,还曾做过动物解剖作比较,对人体脏腑,苦心“访验四十二年,方得的确,绘成全图。”连同平素积累的治疗气虚、血瘀的理论和经验,于道光十年(公元年)冬,著成《医林改错》刊行于世。

“血府逐瘀汤”即是出自于《医林改错》,是王清任用治于“胸中血府血瘀之证”的,是他所创活血祛瘀方剂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首。

“血府”,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但王氏所谓的血府,却与此不同。王清任说:“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又曰:“膈膜以上,满腔皆血,故名曰血府”。

由于王清任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观察到的都是被杀猪羊的无血心脏和尸体的胸腔积血,因此便错误的认为“血府(膈膜以上)存血”、“心无血”,这在理论上为自己设置了障碍,使血府逐瘀汤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同时也成为历代儒医借以攻击他的把柄。大多数认为王清任所谓的“血府“是个大误,也有人认为是“错误的认识产生了有效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血府”的实际意义。后人在《内经》“心主血脉”和“脉者,血之府也”指导下,拓宽了视野,扩大了其应用范围,使之在理、法、脉、症上更臻完备。

虽然,王清任把胸腔当作生理性的“存血”之所,这与实际解剖是不相一致的,但不能依此否定王清任“血府”概念是错误的。王氏所谓的“血府”是一个特定的概念,要比《内经》所指的“血府“含义要广,因为他不是专指某一特定的生理性器官,而是泛指包括胸腔在内的心、肺、血脉的功能。这样,他根据瘀血部位的不同,予以不同治法,就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本方治病功效解说

瘀血阻滞,变生诸证,法当活血化瘀,恢复血运正常。本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祛瘀,配合当归、生地活血养血,使瘀去而不伤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牛膝破瘀通经,引瘀血下行;桔梗入肺经,载药上行,使药力发挥于胸中血府;甘草缓急,通百脉以调和诸药。本方制方之妙,妙在血药与气药的恰当配伍,升药与降药的有机结合。名为“逐瘀”而血药中无一峻品,祛邪之中而扶正存焉。由于此方寓行气于活血之中,寓补血于活血之内,加之解痉与活血并用,注意到了气与血、血与脉、升与降、补与泻等诸多关系,因此一个结构较好的方剂,可以想象名方“血府逐瘀汤“的创制,除了王氏丰富的临床经验外,与他锻炼有素的“武庠”功底未尝不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作者:刘理想,男,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从事中医治则治法、古代医家学术思想、传统养生保健及中医临床经验总结等科研和临床工作。主治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抑郁或焦虑状态、月经不调、乳腺增生性疾病以及头痛、失眠、慢性疲劳综合症等亚健康的调理,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病、老年病及其他内科杂病。出诊时间:星期六下午;出诊地点:北京广安中医门诊部。温馨提示:本文仅作学术交流使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针法、穴位等,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新浪微博:中医翟志光抖音号:zyzzg

信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爱中医

分享——

传播中医正能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方剂中的故事血府逐瘀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