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灭
曼陀罗的制作过程精细繁复,一般是由多位僧人一起用彩砂铺陈描摹,经过长时间专注的工作才能完成。最终的作品形状高度对称、色彩明艳,称之为艺术品毫不为过。当仪式完成后,作品随即被扫除,彩砂混在一起后便失了光彩,灰灰的一盆。僧人们搬运、擦洗,不一会儿用来作画的地面也被洗净,一切恢复如常,仿佛那美轮美奂不曾出现过。
不得不承认这行为艺术般的过程,比作品本身更加震撼人心。
作为观众,最先被激发的往往是惋惜与不舍,众僧的辛苦与曼陀罗的精美,瞬间消散,一切最终还是尘归于尘,土归于土了。
而后当是领悟,归去是万物最终的归宿,那哪里还有不可放下的执念?
止于此,那便可以释怀了吧。
可作为观众的我,思绪不听话,它还在继续流淌着。
刚才,明明是见到了秩序、结构、涵义,明明见到了过去、将来和现在。
那一团灰沙前一刻的美态一直印刻在头脑中未曾消散,内心的波澜翻涌,难以平复。凭着这感受,我觉得这一刻一定不仅仅是只有幻灭。
混沌
一团灰沙的确很难不经人的努力再分离出彩砂来,那是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灰沙的宿命,却激起了我内心的波澜,或称之为思、或称之为悟、或我们可以称之为心智混沌的边缘。
混沌与混乱并非是同一事物。
从定义上来描述,混沌可以解释为确定性非线性系统的有界的敏感初态的非周期行为。追溯混沌的发展史,可以从法国数学家Poincaré和他对三体问题的研究开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补习。混沌从表象上看貌似是随机、混乱和不可预测的,但它与随机有着本质的区别。混沌是确定性与不确定的统一,是确定性系统产生的内在随机性。它是有序与无序的对立统一,其内在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信息,是有序之源和信息之源。
体会
人们常说人的精神发展需要经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的三重境界。从是到不是,再到是,我们的心智系统发生了什么?
是想通了道理?是掌握了知识?是放下了执念?
这些认知层面的改变和决策,并不足以帮助我们翻山越岭,达到下一重的状态。在是与不是之间,我们需要产生独特的体会。体会既不仅是理性认知,也不只是情感体验,而是两者兼有的一种状态。体会是“情绪之心”与“理性之心”的整合,是心灵暴风雨过后的平静。体会有时候很难用语言描述,它往往因过于丰富和个人化而超出了语言可以描述的范围。
体会的产生必然是创造性的,有新的秩序发生。但前提是我们要让许多信息在内部协同起来,并向前推进。
个体内部总是会充斥着大量的情感、体悟、念头、思虑、知识等,他们中的有一部分因契合个体理性和文化而被不断强化加工,另一部分则因相反的原因而被个体压抑和忽略。但心智系统中一切的一切,如果换一个视角看,都可以是宝贵的资源,这些散落、局部的心灵素材,都是将心智引向混沌边缘状态的动力。
当头棒喝与曼陀罗的幻灭,如果仅仅是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便似乎太简单又太复杂了些……
易易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