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囊警示综合征(附3例临床报告)
内囊警示综合征(附3例临床报告)
内囊警示综合征(附3例临床报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年第1期第16卷 短篇与个案报告
作者:王嗣欣 王芳芳 高燕* 米艳娟 周丽宏 林大正
单位:067000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1 临床资料
例1,男性,51岁。1993年10月上旬2天内患者右侧上下肢无力发作6次,伴有手脚麻木,均在40分钟内缓解。逐来医院就诊,血压、脉搏、心电图、脑多普勒检查均正常,CT无异常改变,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诊为TIA。在以后的几天中,上述症状又发作数次,缓解后如常人。1993年10月中旬一天,患者右侧上下肢轻瘫24小时不缓解,逐住院治疗,复查CT示左内囊膝部片状低密度。患者无高血压病史,有冠心病20余年。
例2,女性,49岁。1995年7月中旬安静状态下自觉右面部麻木不好使,右手持物发笨,右腿发软,约5分钟后缓解。半小时后又发作一次,患者到医院就诊,测血压24/13.3kPa,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脑CT正常,脑多普勒示左侧颈内动脉轻度狭窄,血流速度增快,诊断TIA。以后几天因多次发作患者来医院住院治疗,住院过程中发作3次,持续时间不超过2小时,发作时检查肌力减弱,Babinski征阴性。7月下旬出院后又数次发作;8月初一次发作后右侧肢体无力24小时之内不缓解,复查头颅CT见左内囊后肢,左丘脑外侧多发片状低密度。患者高血压病史10年,糖尿病史5年。
例3,男性,58岁。1996年1月在推车过程中自觉左手握车把无力,休息片刻后缓解,继续推车过程 又出现同样症状,伴有左腿不灵便,10分钟后缓解。患者来医院就诊,测血压19/11kPa,脉搏86次/分,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头多普勒示右颈内动脉血流增快,头颅CT示左顶叶近皮层片状低密度,脑萎缩,考虑非病灶,诊为TIA。以后1个月内左侧上下肢无力又发作10余次。1996年2月初,患者晨醒时发现左侧上下肢抬起费力,嘴歪,逐住院治疗,行头CT检查示右内囊膝部后肢前部,侧脑室体旁多发小片状低密度。患者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有冠心病20余年。
2 讨 论
内囊警示综合征(CWS)系Donnan于1987年命名的内囊部位反复缺血所致的临床综合征[1],实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一个临床亚型。CWS具有以下特点:(1)系皮层下内囊部位 缺血所致;(2)不伴有皮层症状如视觉忽略、失语或失用等;(3)临床特征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和(或)下肢,或者上肢和下肢的发作性的麻木、偏瘫等;(4)临床症状在短期内频繁发生,且在短期内缓解;(5)反复发作后,多数患者于头CT内囊部位可发现与临床症状相一致的梗塞灶。因内囊部位频繁的缺血发作高度预示内囊中风的可能,因而作者称之“内囊警示综合征”。
CWS具有短时间内频繁发作的特征。Donnan报道的50例患者中,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从2分钟至4小时不等,平均约6.1分钟。其中1例患者在3小时内发作5次,1例患者在4天之内发作13次。CWS临床特征以运动性发作为主,Donnan[2]报道的50例患者中,纯运动性发作22例,纯感觉性发作2例,感觉运动性发作25例,构音障碍为主者1例。42%患者经反复的缺血性发作导致内囊部位梗塞,CT证实存在与临床症状相一致的内囊部位梗塞灶[2]。本组报道的3例患者均符合CWS,临床症状以运动障碍为主,主要表现偏侧无力,多伴有感觉异常,与Donnan报道相一致。提示反复的内囊缺血容易导致内囊中风。
CWS短期内频繁发作的机制尚不清楚。有作者报道TIA短时频发与颈内动脉狭窄的程度呈正相关[3],而狭窄引起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容易引起TIA短时频发。Donnan认为继发于动脉结构性变化如动脉硬化或高血压而引起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可能是CWS最可能机制。尤其大脑中动脉深穿支的动脉硬化或高血压等因素引起的管腔狭窄而继发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可能是本病的发病原因。
参考文献
1 Donnan GA,Bladin e capsular warning syndrome:repetive hemiplegic events preceding capsular roke,1987,18:296.
2 Donnan GA,O, Malley HM,et e capsular warning syndrome: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urology,1993,43:957.
3 Pessin MS,Duncan GW,Mohr JP,et inical and angiographic features of carotid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N Engl J Med,1977,296: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