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潮阳民间艺术奇葩盛开 成就独特人文奇观
著名侨乡汕头市潮阳民间文化近年来发展迅速,传统艺术绽放新花,一批世代耕山务农的农民成名成家,新近创作如雨后春笋,蔚成了海滨古邑的独特人文奇观。
潮阳传统民间文化“三瑰宝”
潮阳悠久的历史,孕育出灿烂多彩的区域文化和绚丽斑斓的民间艺术。英歌舞、笛套音乐和剪纸被誉为潮阳传统文化的“三瑰宝”。
英歌舞源于明代,是以古典文学《水浒传》梁山泊好汉救宋江为题材而创作的广场舞蹈。几百年来在潮阳城乡广为流传,其刚柔相间,舞姿雄健、气势磅礴而成国内独一无二的舞蹈种类。
目前,潮阳城乡一半以上都有业余英歌舞队,逢年过节,穿街过巷的英歌舞深受民众欢迎,还先后应邀到香港、澳门、北京、成都、广州等地演出。
笛套音乐是以宫廷古乐和传统潮乐揉合而成,演奏时乐声悠扬、幽婉。
在唐宋时期潮阳剪纸已“饮誉各州县”,剪纸艺术之花在潮阳城乡越开越艳,这里既有年逾古稀的老艺人,也有风华正茂的剪纸姑娘。潮阳文化部门还选编出版了一本《潮阳剪纸》专集。
“石雕、纱灯、泥塑”光彩夺目
如果说英歌舞、笛套音乐和剪纸是潮阳民间文化的“三瑰宝”,那么石雕、纱灯、泥塑则是潮阳民间艺术三颗璀璨的明珠。
潮阳石雕艺术兴于唐宋,作于唐代长庆四年的灵山寺大颠祖师基塔的石刻,历经一千多个春秋,至今仍显示高超雕刻技巧。
潮阳泗美村被日本客商誉为“刻石成金”的村庄,全村一千多人口几乎家家户户从事石雕业,上世纪三十年代该村工匠雕刻的花篮,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五位著名石雕艺人还应邀到北京参加人民大会堂石雕创作。该村的石雕作品在国际博览会上展出备受赞誉。目前该村的石雕工艺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贵屿镇泥塑、纱灯两样工艺独具风韵,联愣村老一辈泥塑艺人郭云山,上世纪三十年代已享誉海内外,华侨巨贾胡文虎聘他为香港“虎豹别墅”和新加坡“虎豹公园”泥塑大师。而今郭云山先生的子孙也以其巧夺天工的泥塑技艺响誉海内外。
“纱灯之乡”华美村,将不会转动的纱灯改为“活景”,山水风景、古今人物、花鸟虫鱼、龙雯狮象等纱灯上人物会做简单的劳动动作,武将会使枪弄棍,动物会走跳,技艺精巧,引人入胜。
文学、书画艺术活跃潮阳城乡
文学创作和书画艺术近年来在潮阳城乡十分活跃,文学作品涉及到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学术专著等。其中有青年学生*建潮和陈双阳分别出版长篇武侠小说,大坑村的女青年陈世华创作大型潮剧《义胆侠心》,彭小航写成一本十多万字的学术专著《陶瓷收藏》等。
画家刘启本老先生、郑天寿、林仲伟、戴开二等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全省展出。近几年来,该区作者共出版文艺、诗歌、学术著作三十九本,各类书画籍二十三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