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研讨会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8048375.html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组表现中国古代教子故事的微缩场景。严格意义上讲,微缩场景不能算是展品,只能当作是一种辅助手段。但是如果从展示传播的效果来看,它又比通常意义上的展品要更有趣味,也更容易被儿童观众接受。我们馆展出的这一组微缩场景是:“羲之教子”,“岳母刺字”,“寒窗课子”,“退袄责子”。羲之教子文字说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在父亲的影响和培养下,从小也热爱书法。王羲之对儿子要求一丝不苟,极为严格。王羲之把自己多年练基本笔法的经验传授给献之,他说:“写一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像高峰坠石,沉重有力;写一横,如长舟之截江渚,无懈可击;写一竖,如冬笋之挺寒谷,难以摇撼;写上挑弯钩,似百钧之弩初张,铁铸一般;写下拐弯脚,如壮士之屈臂,力大无穷。”关于王羲之教子的故事,流传的很多,但真正有史可查的又几乎没有。上面这段话不知道是哪位高人杜撰的,合辙押韵,对仗工整。岳母刺字文字说明:南宋时期,岳飞投军,母亲在他背上刺了四个大字:尽忠报国。岳飞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他治军严格,与士兵同甘共苦,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保卫家园。岳飞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似乎是杜撰的。岳母刺字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元朝编篡的宋史中。《宋史.岳飞传》记载:“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但并未提及是谁给岳飞刺的字。直到清代小说家钱彩的《说岳全传》中,又出现了“精忠报国”的说法,同时也是岳母刺字这个故事的首次亮相,所以说应该算是艺术创作了。安人(即岳母)取笔,先在岳飞背上正脊之中写了“精忠报国”四字,然后将绣花计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只见岳飞的肉一耸。安人道:“我儿痛么?”岳飞道:“母亲刺也不曾刺,怎么问孩儿痛不痛?”安人流泪道:“我儿!你恐怕做娘的手软,故说不痛。”就咬着牙根而刺。刺完,将醋墨涂上了,便永远不褪色的了。岳飞起来,叩谢了母亲训子之恩,各自回房安歇,不表。寒窗课子文字说明:宋朝宰相寇准的母亲临终前写下《寒窗课子图》并附诗:“孤灯课读苦寒辛,望你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寇准的这段故事我查了确实没有史料记载,最早出现在清代杨潮观的杂剧《寇莱公思亲罢宴》中,属于一类艺术创作。这个故事能够家喻户晓还要感谢李金泉先生的京剧《罢宴》。实话实说,这戏我是没看过的,所以就摘抄一点文字资料。“京剧《罢宴》为李金泉先生代表作。其实这是一出古为今用的优秀京剧作品,《罢宴》是年由吴少岳、祁野耘,根据清代杨潮观的杂剧《寇莱公思亲罢宴》,改编的一出短剧。由于它的主题十分鲜明,因而在‘文革’前演得很火。尤其是上世纪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宣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许多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纷纷演出。”退袄责子文字说明:明朝邝子辅一生清廉,家风整肃。儿子邝埜(野)任陕西按察副使时,擅自拿官家的皮袄送给父亲。邝子辅得知实情后,非常生气,当即写信批评儿子:这是假公济私!穿这样的衣服,我会终生不安,并退还了皮袄。说起来,这四个古代的教子故事之中,似乎只有这一个是有据可考的。据《明史·邝埜传》记载,邝子辅在收到儿子寄来的衣服后责骂道:“汝掌刑名.当洗冤释滞,以无忝任使,何从得此褐,乃以污我。”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区别不过是有史可查和民间故事,所以也就没什么需要总结的要点了。最后,和大家分享明代袁氏兄弟的《庭帏杂录》中的一段文字,可能并不是那么知名,但是在我看来最能体现与人为善的品质。“比邻沈氏,世雠予家吾。母初来,吾弟兄尚幼,吾家有桃一株,生出墙外,沈辄锯之。予兄弟见之,奔告吾母,母曰:‘是宜然!吾家之桃,岂可僭彼家之地!’沈亦有枣,生过予墙。枣初生,母呼吾弟兄,戒曰:‘邻家之枣,慎勿扑取一枚!’并诫诸仆为守护。及枣熟,请沈女使至家而摘之,以盒送还。吾家有羊,走入彼园,彼即扑死。明日彼有羊窜过墙来,群仆大喜,亦欲扑之,以偿昨憾。母曰:‘不可!’命送还之。沈某病,吾父往诊之,贻之药。父出,母复遣人告群邻曰:‘疾病相恤,邻里之义。沈负病,家贫,各出银五分以助之。’得银一两三钱五分。独助米一石,由是沈遂忘雠感义,至今两家姻戚往还。”点击可回顾近期精选:于视乎丨冬日神思:厚重背后的温柔于视乎丨美在新时代:欣赏那些跨时代的美于视乎丨年终盘点:年我看过的这些展览(下)于视乎丨年终盘点:年我看过的这些展览(上)于视乎丨如果给你机会做一个魔兽世界的展览,你有什么想法吗?于视乎丨单士元先生与我的博物馆理想于音袅袅丨评《雄关漫道》:柿子李子栗子梨的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