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羊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东京往事见过难以想象的苦难,才更加懂
TUhjnbcbe - 2024/5/3 17:01:00
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s://m.39.net/pf/a_5212071.html

这本书的封面真的很精致,特别是从黑色封底走出的象征职业的小人儿形象,很是抓人眼球,拿到手特别想翻开一探究竟的冲动。书本里的内容真正是让我感到震撼,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作家乌尔曼在书里写道:你所看到的风景,记忆中的东西,对事物的理解,都取决于你站在何处。

我们站在新时代物质丰富的今天,很难体会古代“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的苦难;我们站在东京灯红酒绿的街头,很难想象在百年前,脚下的土地生存过的那些人,贫困如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被世人记住的永远是那些功绩卓著之人,生活在底层社会的人,一生悲苦,却如历史的尘埃般烟消云散。

一生匆匆路过,不留一粒尘埃,这是我们普通大众的命运,想想不禁悲从中来。但这个世界上,有飞黄腾达名垂青史的人,还有生活在社会更底层的人,他们有着更悲苦的命运,我们所站的位置,目之所及的世界,只是我们能感受到的世界。

当我们将目光放在多维空间,从古至今,从社会底层到中层,再到顶层,才知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的痛,每个阶层有每个阶层的苦。

我们以为光鲜亮丽的正是我们所缺乏的,但那些拥有我们羡慕而得不到的东西的人,他们也在经历不幸,他们需求的是更高阶的东西,只是我们看不见罢了。

正如鲁迅先生那句“人类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阶层不同,高度不同,需求不同,自然得不到的痛和得到的喜悦也不同。

这是我看《东京往事》这本书,读到“剩饭屋”这部分的深刻体会。在大型学校的食堂的搜集剩饭残渣,装桶后运回贫民窟,把猪食一样的残羹剩饭卖给贫民,这已经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了,但这些贫民窟里的穷人,他们把剩饭剩菜看得跟鱼翅、熊掌一样宝贝,这样的场景和心情是很难想象的。

试着去体会一下,他们买到这些剩饭剩菜的心情,或许比我们拿年终奖一样开心。

再继续往下读,装剩饭的餐车推到哪里,都有人像膜拜天子步辇似的目送着餐车和推餐车的人。他们渴望吃到剩饭的心情,跟运动场渴望赢得比赛夺冠的运动员、电竞爱好者渴望赢得比赛一样强烈而兴奋。在经济文化日益丰富的今天,也只有国家主席所到之处,或许有这样浓烈的目光追求。

“店前挤满黑压压的人群,大家一见推车就齐声欢呼,宛如夹道欢迎福岛中佐。人群瞬间让开一条道,等推车工作人员走过,大家就争先恐后地伸出饭筐、食盒等,大喊’给我二钱‘‘给我三钱’‘给我装贯’‘给我五百钱’……有人从别人身后递出圆筒,有人从别人腋下抛出钱币。”

这么盛大的场景,在现代真的很少见,很难想象这样的盛况,人们仅仅因为能吃上一口剩饭。但问题就在这里,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劳碌辛苦一天必须得靠食物充饥,才有机会活下去,错过了剩饭就将错过生命。

每个朝代都有生存威胁,底层的人解决温饱问题,物质丰富的人需要解决权势和精神的问题,人类活着问题无穷尽,这就构成了每个人的人生。一切百年后归于尘埃,并没有谁比谁活得高级。

总觉得工资低职位低就低人一等,总觉得没车没房就低人一等,总觉得到一定年龄没有达到想要的财富或职位,就感觉低人一等……人类的这种攀比心才是灾难性的,时时刻刻在束缚住我们的精神和灵魂,这就导致现代人焦虑及精神问题的根源。

反观历朝历代生活在底层的朴实人们,他们目标单纯,就为了一口饭、为了能生存下去,有饭吃能活着,对他们来说,就已经很幸福了。

我们这个时代,物质的富余却增加了内心的负担,我们欲望越来越大,大过我们的能力,这才是焦虑和痛苦的根源。而我们焦虑痛苦的东西,放在百年后,都归于尘埃,何不站好自己的位置,活得安宁一些?

看到这本书,我真心觉得人类物质、科技进步,精神还真该返璞归真,像他们先人古人学习。看到书中这些剩饭馊饭的绰号和名字,顿觉当时,或许对能吃到这些剩饭的贫民来说,真是最大的幸福。

“剩菜与剩饭原本是用来施舍之物,剩饭屋拿来贩卖,就使其成为一种商品,还渐渐有了“虎皮”“土灶”“洗饭”和“蒂片”等绰号,真是可笑至极。”可见当时的贫民思想和精神并不匮乏,在苦难的生活中,也能自娱自乐,有心思给这些食物取一些搞笑的名字。

“蒂片”可不是我们现在的果实切片,而是指腌菜、腌萝卜或腌黄瓜、腌茄子等带蒂的部分,说通俗些就是去掉中间精华之后剩下的头尾部的切片。

“洗饭”是洗锅底时冲下来的馊饭。“土灶”是指面包片,把中间部分挖去,就像一座灶台,由此而得名。

“虎皮”其实就是焦饭。用大锅煮饭时,多少都会烧焦一点,附在锅底那层焦饭宛如一张斑驳的虎皮。

无论虎皮还是土灶,即便是剩饭,也是贫民窟的高级商品,更是怪人们争相求购之物。

这些食物的名称,多是贫民窟怪人们的调侃,生活实苦,但也要苦中作乐,这是精神的富裕,堪称是当时的贫民窟的饮食文化。

即使过着在我们看来毫无质量的生活,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怨气冲天,相反却生出一种极致的善和知足,从中获得仅有的一点甜,自己给自己的甜,正印证那句“知足常乐”,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然,底层生活有更多值得我们去反思甚至难以想象的场景。比如书中描写厨房的脏乱,真正是让人震惊。

“地面堆满垃圾,到处湿淋淋的,像有水獭爬过。“”长屋旁的厕所、垃圾堆和水井全都挤在一处,还有发霉的水桶、沉着淤泥的脸盆、堵塞的下水道和淤积的脏水。一到下雨天,水滴沿破窗流进厨房,这里就成了世上最脏污恶心之地。莲藕、芋头和竹笋的皮,沙丁鱼、青花鱼和金枪鱼的烂肉连续几天都堆在厨房一角,从中散发的臭气与饭菜香、厨娘身上的体味融为一体。衣服皱巴巴的男仆、浑身脏兮兮的女佣……”

这一段描写读起来有些反胃,或许我们会问:为什么他们不把厨房弄干净一些了?是啊,为什么不了?是因为懒惰,又或者他们忙于更重要的工作,没有时间去处理这些问题?

每一段都引发我们去深思,联想当时的环境和情境,或许也不难理解,生活在底层的人,为了吃口饭、为了家人能吃口饭,真的顾不上那么多细节问题。就像我们现代有些父母忙于工作,压根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更别说关心孩子的心理问题了。

对东京贫民窟的底层人们来说,相对卫生和环境问题,吃饭活命更重要。这让我想起马斯洛需求理论,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问题,再才是安全问题,生理问题就是吃饱穿暖,而安全问题就是卫生环境是否威胁健康,处在生理需求阶段安全问题已然是天方夜谭。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有人告诉他们厨房不卫生,那将是什么样的情况?那群贫民或许会像听我们讲笑话一样,觉得我们无知和愚蠢无比。

松原岩五郎说,“生活实在神圣,贫穷也实乃庄重之事。若是就人类生活的本质而言,鹿鸣馆的假面舞会与贫民社会的庖厨之争并无轻重之分。”

自古帝王将相的生活起居、用具服饰、言谈举止均有人记录,而贫民生活鲜有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东京往事见过难以想象的苦难,才更加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