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秋海
仲夏的后半夜,游人散尽,喧闹了一天的八间房渐渐消停下来。
独坐幽室。
一卷书,一杯茶,一支烟。
山雨骤至,房后的流泉在风雨的伴奏下,时而浅唱低吟,时而引吭高歌。这歌声把我引出室外,引到三钱口的箭楼。索性坐在亭间湿湿的木凳上,燃上一支香烟,雨中听水。
是谁在这雨夜向我打招呼?一个熟悉又有些遥远的声音在呼唤。环顾四周,山色朦胧,雨细风轻,唯我一人。
抽一口香烟,吐出烟雾,弹掉烟灰,深吸一口湿漉漉的空气,转身向右。迷蒙中,东面的老屋似曾相识。从房屋的地势、走向、轮廓看,当是老吉的老家。没错,正是。
好多年没到宿城夜游了,想必是今日夜游八间房,重返故地,睹物思人。
我和老吉是忘年交。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个体经济尚未发达,老吉在宿城山里开了一个个体修理部。他原是公社农具厂的机修工,虽文化程度不高,但脑子灵活、经验丰富,在他手里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大伙都习惯地称他为“吉广贵,老解决”。
年夏秋之交,强台风席卷宿城。亩山场、亩耕地,遍野洪荒。凌晨4点钟,急促的电话铃把我从晨梦中惊醒:“大板桥闸启闭机失灵,无法提闸泄洪!”水利站长小夏的声音嘶哑、焦躁。我未加思索便告诉他“找吉工,让他用滑轮组人工提闸!”放下电话,我像疯子一般奔向三公里外的大板桥海堤。
至时,吉工他们正准备滑轮组。眼看着洪水渐渐涨高,内心焦虑万分。“怎么样,老吉?”老吉盘好了四条拇指粗的尼龙纲对我说“如果用它也提不起闸,就要另想办法了。”话音未落,转身为下闸系绳的高大勇扣上保险带。
高大勇,20出头的壮小伙,一米八零的个头,两个胸大肌几乎将背心撑破。我要求在场的四名同志分左右两侧,抓紧保险绳,确保高大勇的安全。
时间在焦急的等待中,总是走得很慢。吉工手中的滑轮紧张有序地转动,闸板微微上提许些。突然“叭”地一声,尼龙纲挣断了一条,高大勇被重重地弹了一鞭!
“老吉,继续!”大勇丝毫也没有考虑自身的安危,我的心脏差点蹦出了胸膛!
情急之下,我决定采取第二套方案,用炸药爆破闸板,确保泄洪!
夏站长面有难色,我镇定地告诉他,里面的节制闸足以抵御海水倒灌。如果不成,所有责任由我个人承担!随即电告正在采石场值班的李厂长:“请你在半小时内,准备好雷管炸药,用于大板桥闸爆破!”我的电话未挂,那边又传来了“叭”响声,尼龙纲又崩断了一条!
情况万分危急!“大勇,快上来!”
“不用,闸板动了!”
刹那间,第三条尼龙纲崩断!
高大勇命悬一线!
在场的人们还没来得及反应,闸口的洪水犹如原子弹爆炸的冲击波般疯狂撕裂海面!
所有的人都用尽平生的力气拉住保险绳,大声呼喊:
高大勇——
高大勇——
鼻青脸肿的高大勇,被大家从激流中拉上岸。他既无恐惧,也无悲楚,笑眯眯地跟我们说:“没事。”
二十余年过去了,我一直不能忘记,一直不敢忘记。今夜八间房听水,想起此事,依然心怀不安。与老吉、大勇相比,我,自愧不如!我曾经的一老一少的两位邻居!
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不以为然。
天空中不留下鸟飞的痕迹,但它已经飞过。
夜雨,不知何时停歇了;流泉,依然奔放着男高音;月儿,拨开云层,显露出清凉的脸。
较之白日的人头攒动、热烈奔放,此时的八间房显得异常静默,而且带了许些空灵。廊桥曲水,“朴院“”弃庐”坐怀旷远、静听花开,大有陶靖节东篱采菊之野趣,王右*流觞曲水之雅韵。月辉与水汽混合的氤氲中,秀巧、袖珍的民宿群似乎略带些羞赧、婉约。与其依山造势、放荡不羁、随心所欲、秀外慧中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
月光照亮了箭楼亭柱上的楹联:
宝墨旧亭藏北海,
诗碑新轴访西涯。
刚刚收拢的思想,再次穿越历史的苍穹。
依然奔放的流泉,宣扬着两位书学大家。
藏北海,访西涯。八间房,好大的气场,博大的心怀。
唐开元十一年(公元年)时任海州刺使的李北海为海州大云寺撰写了《海州大云寺禅院碑》。
《太平广记·贪卷·李邕》记载的一件事,让人们看到了另一面的李邕:“唐夏江李邕之为海州也。日本国使至海州,凡五百人,载国信,有十船,珍货数百万。邕见之,舍于馆。厚给所须,禁其出入。夜中,尽取其所载而沉其船。既明,讽所馆人白云‘昨夜海潮大至,日本国船尽飘失,不知所在。’于是以其事奏之,敕下邕,令造船十艘,水者五百人,送日本使至其国。邕既具舟及水工......”。
八岁时以神童入顺天府学的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明代大学问家,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官至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李北海即李邕(~),也称李括州.唐代书法家,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字泰和。
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海州刺史等职。他工文,尤长碑颂。善行书,从“二王”入手,入乎内而出乎其外。李后主说:“李邕得右将*之气而失于体格。”恰道出李邕善学之处。《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佑将*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变用行书,名重一时。后人也多采用行书写碑。李邕书法的个性特点比较明显,字体左高右低,笔力遒劲舒展,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他反对机械地摹仿,提倡创新,曾说:“似我者欲俗,学我者死。”《叶有道碑》、《岳麓寺碑》、《云麾将*碑》为其代表作。他的笔力遒劲舒放,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苏东坡,米芾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点,元代的赵孟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从中学到了“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后世赞曰”右*为龙,北海为象”。
其为诗文典雅工丽,是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著有《怀麓堂稿》、《怀麓堂诗话》、《燕对录》等。主张学古,反对模仿;言由心生,诗文真情;知言养气,文主于气。
李东阳长于篆、隶、楷、行、草书,于篆隶造诣尤高,是明初台阁体书法向明中期吴门书法过渡期间的书法家。李东阳的书法已摆脱明初台阁体的束缚,对明中期书风起承先启后的作用。有书法大家赞道李东阳“长沙公大草,中古绝技也!玲珑飞动,不可按抑,而纯雅之色,如精金美玉,毫无怒张蹈厉之癌,盖天资清澈,全不带渣滓以出。”代表作品有篆书《怀素自叙帖引首》、楷书《邃庵铭》、行草书《自书诗卷》等。
人不寐,夜未央。
悬泉之下,箭楼之上,听水赏阅,访古揽今,天籁之音与心灵之声撞击,凡夫俗子与书坛巨匠相逢,俗的无畏,雅的轻狂,彰显了八间房朦胧且现实,浪漫且怪诞的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