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种果树,庭院整洁农民富;友好和谐传美德,乡村振兴小康路。”
这首来自清镇市红枫湖镇骆家桥村的短诗,生动勾勒出一幅村美民富的乡村振兴美景。
盛夏时节,走进骆家桥村,村头巷尾绿意盎然,农家小楼鳞次栉比,产业基地热火朝天。
眼前欣欣向荣的景象,很难将之与村*组织战斗力弱、产业发展滞后、群众意见大、环境卫生差的软弱涣散后进村联系起来。
骆家桥村的蜕变离不开“兵支书”李*伦。
李正伦(左三)带领村“两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筑牢“桥头堡”强*组织战斗力
“*员和村干部要发挥好带头作用,给村民当好榜样。”年退伍回乡,看到家乡的落后,李*伦深受触动。“流血不流泪、不甘落人后”的*人精神让他立志改变这一切。
当选为骆家桥村*支部书记后,李*伦一门心思扑在为村里找出路、谋发展上。
为建强战斗堡垒,树牢“主心骨”,李*伦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推动蔬菜基地*支部和村*支部联建。
为提升基层干部职业素养和履职能力,他设立流动大讲堂,邀请贵阳市委*校专家到村讲课。
通过与其他村交流*建和产业发展经验,他设岗定责,开展“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活动,在产业基地打造“*员示范棚”,发挥*员先锋模范作用,“一对一”向群众传授种植技术。
“支部强起来后,全村*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展势头越来越足。”李*伦说,年,大罗葡萄项目落地骆家桥村,原计划2个月流转亩土地,在*支部的带领下,一个星期便完成了全部流转任务。
延伸“产业链” 鼓起群众腰包
沿着沥青路进入骆家桥村,翻过一个小坡,一个个银白色的蔬菜大棚映入眼帘。多个蔬菜大棚鳞次栉比,大棚里菜绿瓜肥,各类蔬菜长势喜人。
“丰收喽!”随着一声嘹亮的吆喝,村民将一筐筐刚从大棚里采摘的蔬菜抬上小货车。经过分拣、配送,第二天一大早,这些蔬菜便将出现在贵阳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餐桌上。
“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业,不但可以收租金、拿工资,年底还有分红,日子越来越舒心了。”大棚里,村民们三三两两,一边采收蔬菜,一边闲话家常。
近年来,李*伦紧盯现代农业产业,探索建设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不断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农民增收。
“基地的一亩大棚收益6万元,是种植传统作物的20倍,通过几年快速发展,基地助力村民增收约万元,真正实现了发展成果由村民共享。”李*伦说。
如今,占地3余亩的蔬菜保供基地已发展精品果蔬余亩、绿化苗木余亩、茶叶余亩。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约.8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63万元,带动就业16万人次。通过“土地钱”“分红钱”“务工钱”的“三钱分红”模式,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2.95余万元。
打好“组合拳”加速乡村建设
“把那边也扫一扫。”炎炎夏日,骆家桥村“两委”一大早便组织*员干部和志愿服务队对村道进行大扫除。
“我们村离贵阳市的红枫湖较近,保护红枫湖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责无旁贷!”李*伦说。
为保护红枫湖水生态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李*伦带领村“两委”统筹规划,发挥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护绿队”作用,组织广大*员群众持续开展沿湖巡查、垃圾清理、禁捕劝退等志愿活动;修建污水处理终端15个,实现全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利用荒地、废弃地、边角地等开展小微公共绿地建设,鼓励村民栽植果蔬、花木,绿化庭院,形成“环境卫生人人参与、美好环境家家受益”的良好格局。
同时,该村还大力开展“扫*打非进村庄、进校园、进基地、进农家”的“四进”活动,以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推进乡村移风易俗。
农村强不强,关键看头羊。
作为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伦退伍不褪色,带领群众一起闯、一起干,积极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方法、新路径,用一名“兵支书”的实干担当,朝着“新农村、新产业、新发展”的目标努力前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华姝
编辑孙蕙
二审杨惠
三审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