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31225/4316563.html“南迎里府客,北接外藩财。”这是归化城(今呼和浩特)驼庄中常挂的一副对联,这幅对联对塞北古城呼和浩特当年骆驼交易繁荣景象进行了生动的概括。故而呼和浩特又被誉为“万驼之城”。
清朝时期的归化城地处大草原和中原地区、北京和中亚地区之间。早在清朝顺治年间,归化城就已成了蒙古、*盛产的皮毛、牲畜和内地丝绸、茶叶等各种产品交易的重要商埠之一。不仅是华北和蒙古的商贸中心,又是*商人进行交易的重要地点。尤其在骆驼交易方面,除了拥有百家驼庄和吞吐量巨大的驼桥外,还有各家驼庄自发组织起的四大驼社。无论是驼庄、驼桥,还是驼社都为当时的骆驼交易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得归化城的骆驼源源不断的输送到运送货物的驼队中,成为清朝骆驼交易的中心。
驼庄林立贱买贵卖
归化城的驼庄都开设在旧城的庆凯桥周围,最老的驼庄有东寺街的天盛昌,太平街的双合功、税厅巷的万盛义。清朝乾隆年间还开设了盛义和、德和堂、世德堂等60多家驼庄,道光年间在大平街北端开设了聚和昌、仁义堂、正永堂等40多家驼庄。驼庄林立,但想要做大做强,必须要赶上行市,贱买贵卖。
这些驼庄里有的是合股经营的字号,有的是独资经营的是堂名,还有小打小闹的单帮。归化城里骆驼交易的字号、堂名或单帮都向清朝的归化“二府衙门”和民国以后的“归绥县公署”领有营业执照。执照分三等,头等执照每年缴款60元,二等执照每年缴款30元,三等执照每年缴款15元。三等执照为单帮,则由几个人组成一个堂名,按每个人的每年进项摊钱。这种单帮往往父辈交往多年,诚实守信,由其中一个人顶名领取执照。出钱多少并不在意,主要以此抵制外人参加骆驼交易,不是行内出身的,绝不允许插进这个队伍里来与其争饭吃。
每年端午节一过,骆驼主人们开始从归化城启程,有的去往蒙古,有的去往*,还有的去往阴山南北的草原上。他们用骆驼将日用百货驮到牧区,把牧区牲畜、皮毛、药材换上,于农历十月、十一月间赶到归化城,人回了商号或家里,马进马店,羊入羊店,骆驼则牵入驼庄,由驼庄代为推销。
这时数以万计的骆驼就成了归化城的主角。好的骆驼由驼庄直接收购,剩余的骆驼饱餐战饭后拉上驼桥进行交易。交易失败的骆驼交给归化城南板定营子、章盖营子等村的牧民去放牧,等骆驼出售以后,结算工钱和草料钱。
驼庄销售骆驼主要靠自己招揽客人,买主和卖主都是驼庄的“上帝”,驼庄可以向买卖双方收取佣金,谓之“双佣”。如买客由其他中介人介绍而来,驼庄只收卖主一方的佣金,买主的佣金由中介人收取,这叫“单佣”。双佣收8%,单佣收4%。驼庄都靠佣金维持开支,如果按每头骆驼50两银子计算,双佣可收入4两,单佣收入2两,头数越多收入越大。但是驼庄致富主要还是依靠自己收买骆驼。贱买贵卖,赶上行市,每头骆驼10两、20两地赚钱。
归化城的驼庄以双合功的资本最为雄厚,最初由本地财主薛家垫两银子起步,后来积累到两银子。盛义和与世德堂虽然资本不如双合功,但因经理段继堂和刘贵信用好,有几家钱庄给他们做经济后盾,也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一座驼桥四路客商
归化城的驼桥最早在庆凯桥一带,后来移到都统衙门的照壁底,地名就叫成“驼岗子”。驼桥的交易时间和其它牲畜交易一样是每天上午8点开始,到中午12点收市。因为下午放牧,所以只做半天交易。交易的时候,由放牧人早晨把驼从城南牵到桥上,等待客商上桥相看。
驼桥上的客商分东路、西路、南路和本地四路。东客来自北京,他们除收购到门头沟驮煤的骆驼外,还买供宰杀的菜驼。西客是*奇台和巴里坤的驼户,他们承揽运输到归化城需要补充新驼,还把母驼带回孳生。南路客人来自山西,买回骆驼自搞运输或转卖给其他驼户。本地驼户则主要购买壮驼,用来到蒙古、*或草原上做生意。四路客商以南路的居多,因太行山和吕梁地区山路运输不便,只能以骆驼运输为主。*巴里坤的客商在驼桥上交易的有20家左右,以刘华最为出名,他一次曾购过头骆驼。至于本地,除跑疆和蒙古做生意的以外,还有短途运输的农民,用其驮粮、运煤,作为农闲时的一项副业。病驼和废驼则由屠户买回处置。
驼桥上骆驼交易,主要依靠熟悉骆驼产地和年龄的中介人促成。因为买主和卖主都对骆驼不太熟悉,所以中介人尤为重要。常做骆驼生意的客商都有固定的中介人,他们诚实守信,从不欺骗客户。骆驼以蒙古突舍公、墨勒更王、杭盖、喇嘛哥哥四处的最好。内蒙古四子王旗、达尔罕等旗的骆驼,在戈壁中行走最易磨蹄,而且长途跋涉又易累,故而价格不及蒙古驼。
归化城驼桥上的行市,在清末民初时非常稳定。最好的骆驼,每头上过80两银子,普通都是50两银子左右,春天使累的乏驼和残缺不全的病驼10至20两银子不等。
蒙古独立后,蒙古驼的来源断绝,所以从年开始,驼价一天比一天高,每头由二三百元涨到解放以前的七八百元,骆驼在驼桥上成交以后,由驼庄就近向归化关(民国以后改称塞北关)缴税,征收3%的交易税和3%的附加税,由买方负担。
在驼桥上的交易数额,民国以后逐年减少,清朝时期,每年至少有多头流水,到解放以前,每年只过千余头。据《绥远概况》所载塞北关统计:年7月至年7月为头,年7月至年7月为头,年7月至年7月为头,年7月至年7月为头.
交易中,中介人不仅在驼桥替客商挑选骆驼收取佣金,他们有了资本后还从本地或包头买上骆驼到太原和北京贩卖,这就是驼桥上成长起来的驼贩子,于门、文门、赵门三家便是如此。他们从包头买上骆驼到太原或北京卖完,回来后给驼庄付款。驼贩子把骆驼由归化和包头贩上,雇佣驼户揽货运到北京和太原卸下货后才到当地的桥上出售。清末民初到北京驼队主要是给洋行送货,驮运皮毛,在北京的通州交了关税,即进城卖掉。
四大驼社支应差徭
归化城最初有四个驼社组织。在马福祥出任绥远省都统时,为支应差事,联合起来组成一个社,叫“归绥驼远公会”。原来的四个驼社是福庆驼社,由中介人和驼庄组成;*社代表走西路驼户的组织;集锦社代表去蒙古的商社兼驼社的组织;俱进社虽为*治社团,但代表着回民驼户的利益,故也为驼社。
福庆驼社设于北茶坊羊王庙,供四马明驼王,每年在驼岗子搭台,把驼王从羊王庙请来唱两台戏酬神,正月初八的戏由驼庄和中介人出钱,驼庄每家抽十吊八吊不等,中介人每人一吊两吊不等。八月十五驼桥开市以后还要唱一台,按存场骆驼数摊钱,每一驼出三钱银子。民国四年以后停止唱戏,但每年正月初八仍到羊王庙给四马明驼王领牲摆供。从这以后,福庆驼社专门用一个年老的伙计,每天登记各家驼庄交易的头数,每驼征收一钱银子,向驼主收齐后,交给值年会首的驼庄保管,做为香资及支应差事之用。
当时的四家驼社,在京绥铁路通车以前,共有多头骆驼,到年,据官方调查,尚有头,登记在四家驼社户头上的有多头。集锦、*和俱进社拥有的驼数差不多,福庆驼社只掌握存场骆驼和小户的散驼。在驼社中,过去只是借唱戏联络同行的感情,对外联络交涉的事很少。民国以后,才和其它社团一样,成为支应差徭的机关,支差应事的花销集锦、*、俱进三社各顶三股,福庆社只顶一股。
应差事宜最初是由归绥县公署召集四家驼社会首到一起研究,后在集锦社的会员单位又和永柜上保管账目及其它东西,再以后此处成了四家驼社联合办公的地方。这个时期,遇到*队征用骆驼,四家驼社以高价雇用,遭受损失按值赔偿,开支款项由四家驼社分摊。
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四家驼社组成一个“归绥驼运公会”,在南顺城街万聚茂旧址办公,由各驼社产生正、副委员各一人,负责支应*驼。第二年,西北*阀马鸿逵参战,要向驼运公会征用头骆驼,除负担运输外,还驱赶骆驼去踩地雷。驼运公会当时既来不及征购,雇佣也赔偿不起损失,便指给地点让*队自己去抓。结果谁家的骆驼被抓谁家遭殃。
年,傅作义的*队往山西和河套地区撤退时,把当时城里的骆驼悉数编入其后勤运输队。就这样归绥的驼庄、驼户破产了,驼桥随之衰落,驼社也自然解体了。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铁路、公路逐步扩展,笨重的骆驼运输便逐渐被火车、汽车所代替了。
参考《呼和浩特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