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31101/4283860.html年,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一众国家高层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与美国*府的外交谈判,最终达成了以“释放11名在抗美援朝时期,俘虏美*王牌飞行员为交换,让钱学森回国”的一致协议。
同年国庆节刚过,10月8号,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儿女终于踏上了*牵梦萦,阔别多年的祖国热土。
钱学森归国后,与毛主席和周总理完成会面后,第一站就选择造访东北,并获得了时任哈*工学院院长、开国大将陈赓的特批,邀请他参观刚刚落成不久后的哈*工学院。
但令人好奇的是,钱学森在参观完哈*工过后,却一直愁眉不展,只说了一句话:“哈*工整体不错,但有一点我很不满意。”这是为什么呢?
哈*工作为由毛主席和*中央牵头成立的国内第一所全日制*事大学,是***乃至全国人民心中共同的骄傲,可为何钱学森却说有一点很不满意呢?哈*工到底有哪一点,让钱学森这么不喜呢?
图
哈*工学院
年12月份,陈赓大将亲自迎接钱学森参观哈*工学院,一文一武初次会面,陈赓获益良多,非常兴奋。
重点安排好钱学森接下来的参观行程后,陈赓就连夜坐上了驶向首都北京的专车,当面向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进行详细汇报。
图
陈赓将*在哈*工
彭德怀得知具体情况后,也暂时舍弃了不动如山的严肃,脸上多出了几分激动喜色,当即就对陈赓下达命令:
“陈赓啊,我最近事务繁多,而且身体也不好,你就全权代表我,去将钱学森教授找来,我想亲自和这个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取取经。
我行伍出身,是个打了一辈子仗的泥腿子,现在新中国了,我还得向人家拜师学艺呢。”
图
彭德怀
12月下旬,钱学森在中国科学院代表朱兆祥同志的陪同下,结束对东北的参观访问,返回北京。
送钱学森回到招待所休息后,朱兆祥就马不停蹄地回到中科院办公室,向有关方面的领导详细秉陈了钱学森访问东北和参观哈*工学院的全部情况。
朱兆祥汇报完毕后,中科院办公厅的领导就交给他一张便条:“朱兆祥同志,国防部长彭德怀老总的办公室多次打来电话,千叮咛万嘱咐,让你从东北回来后,一定要去这个地方一趟。”
图
朱兆祥
朱兆祥不敢怠慢,按照便条上的地址来到北京西单灵境胡同10号,这里是一座看起来非常传统的四合院落,朱兆祥有些疑惑: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元帅府?可是不对啊,彭老总不是住在中南海吗?也不知道彭老总找我做什么?”朱兆祥在警卫员的指引下,来到会客室等待,呼吸急促,心里莫名有些惴惴不安。
几分钟后,会客室的大门被人推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陈赓带着爽朗的笑声走进来,一脸热情地走到朱兆祥身边,紧紧握住他的手说道:“朱兆祥同志,欢迎,欢迎啊,咱们可是老朋友了。”
朱兆祥一脸懵然的站起身,这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原来这里竟然是陈赓大将的家。
虽然钱学森的东北之行,是陈赓大将与朱兆祥的第一次见面,但陈赓却是一个天生的自来熟,三言两语就拉近了与朱兆祥的关系,喝了一杯茶水后,陈赓急不可耐地问道:
“朱兆祥同志,我想问你一个问题,钱学森教授对于目前的哈*工学院建设,是否提出了意见呢?他对你说了什么?”
朱兆祥听完后欲言又止,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好低头思忖,掩饰尴尬。
陈赓见状,仿佛猜到了一些什么,急忙补充道:“你畅所欲言,不要紧张,钱学森教授说了什么,你原话复述就可以,我又不是旧社会的地主老财,不会因言获罪。”
图
陈赓将*
朱兆祥点了点头,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首长,其实钱学森教授与哈*工学院的整体印象,还是不错的,他说非常满意,但只有一点,让他感觉不以为然,甚至很不满意。”
说到这儿,朱兆祥下意识地看了一眼陈赓的脸色,发现他并未生气后,才接着说道:
“钱教授见到哈*工学院里有十几个苏联专家教授,脸色就有些难看了,他说,我们中国的*事学院,要这么多的苏联专家干嘛?外国人能做好的东西,为什么我们自己就做不好?
而且,钱教授还指出,哈*工学院的领导干部和科研人员,对于苏联专家教授的依赖性太大,以至于一些关键领域都是苏联方面说了算,这让钱教授很不喜,他认为,长此以往,一定会阻滞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朱兆祥一口气说完钱学森对苏联老大哥的意见,有些忐忑不安,不知道陈赓大将到底是什么态度?没想到陈赓大将却突然猛地一拍大腿说道:
“好,说得好,钱学森教授讲得好啊,这才是具备民族气节的人才,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陈赓的反应让朱兆祥没想到,正在愣神儿,突然感觉陈赓的一只手搭在了自己的肩膀上:
“朱兆祥同志啊,你们中科院的同志是好样的,做了一件大好事,竟然能将钱学森教授,这样的爱国科研人才请了回来,这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幸运啊。”
图
陈赓大将
紧接着,陈赓又说道:“朱兆祥同志,彭德怀老总知道钱教授是火箭专家,在航天领域中的造诣不低,所以想见见他,当面请教一些问题。
但你也知道,彭老总最近身体不好,正在住院,你要不回去问问钱教授,能不能约个时间,医院看望一下彭老总。”
朱兆祥想也不想就点了点头:“这当然好,求之不得。”
陈赓笑了,热情地说道:“那你帮我跟钱学森教授通个气儿,就说我们解放*部队的同志们欢迎他回国,所以想请他吃顿便饭,到时候你也一起来。”
图
陈赓将*
12月26号下午,钱学森在陈赓和朱兆祥的陪同下,医院看望彭德怀老总,虽然只是第一次见面,但彭德怀与钱学森却像是认识很久的老朋友一样。
简单寒暄问好之后,彭德怀就亲自拉着钱学森的胳膊坐在身边,直截了当地提问道:“学森同志啊,你也知道,我们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爱好和平,我们从来就不想主动挑起战争,但我们也不会畏惧战争。
但这一切都要有一个前提,我们需要具备世界先进的*事国防能力,近百年来的凄风苦雨,教会我们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图
彭德怀将*
突然,彭德怀停顿了一下,问出了新中国所有开国将帅思考已久的问题:
“学森同志,今天我想跟你探讨一下新中国未来的国防问题,就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如果我们想要研发出射程在至千米的火箭,最短需要多长时间呢?”
涉及国家大事,钱学森也不敢妄言,略微思考片刻后才问道:“彭总,不知道这样的火箭是以什么为目标呢?”
图
钱学森
彭德怀眼中冒火:“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得安生,每时每刻都会受到美帝国主义和 *府的武力要挟,这于国家安稳不利。所以我们亟需解决防空火箭,以及海岸对海上的海防火箭。”
钱学森听完,自信地笑道:“彭总,如果只是发射火箭的话,时间不会太长。
但我们国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现在最先要攻克的难关是火箭发射之后,控制火箭精准命中目标的那套玩意,也就是火箭的自控系统。
当初二战时期,德国研发的飞弹命中率很差,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成熟的自控系统。所以只要解决了这一难题,那距离您要求的目的,就完成了八九不离十,
其他弹体和燃料方面的工作,只要有适合的材料,解决起来困难不大。”
图
钱学森
彭德怀也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理论知识,但他很快就想通了其中的关键:
“说得没错,否则到时候火箭导弹发射出去,乱飞一通,还怎么打击消灭敌人?看来,最重要的就是自控系统,学森同志,看来我们要想办攻克这一难关了。”
钱学森又笑着给彭德怀、陈赓等人深入浅出地详细解释了火箭自控系统的相关原理、类型,以及需要攻克的技术难点等问题。
让彭德怀和陈赓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也明白了发展火箭和导弹工作,应该从哪一方面入手。
图
彭德怀元帅
钱学森下意识地提醒彭德怀:“彭总,在中国搞导弹很困难,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我们现在必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建立一支专业的科研团队,进行研发设计,地面设施也不能少。
要有专门的工厂,而且原材料的问题,可能需要动员全国和各级部门的支持,人力物力和财力到底需要多少,都需要列出一个细化章程,美国人研发出第一枚火箭导弹前后共计花费10余年。
我们有理论知识,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我坚信用时会短一些,大概5年可以完成。”
图
钱学森
彭德怀听后欣喜若狂,又意犹未尽地向钱学森讨教了一些关于火箭和导弹之类的知识,末了,彭德怀笑着说道:
“钱学森同志,听到你说的这些,我感到很欣慰,也很放心,新中国未来的现代化*事国防,就拜托你们这些知识分子了。”
钱学森闻言心头一震,他是第一次见到在朝鲜战场上大杀四方,让美国人闻风丧胆的彭大将*。
但令他惊讶的是,彭德怀老总虽然身居高位,但却没有任何高官架子,反倒像是一个勤劳朴实,只会扛枪打仗的老兵。
图
彭德怀老总
彭德怀笑着看了一眼钱学森,将目光转向陈赓,“听学森同志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陈赓,看来我们的*队改革势在必行了,也应该与时俱进,学习一些新鲜的洋玩意。
你回去以后马上安排,让学森同志给我们*队的高级干部们好好讲讲课”。
“是彭总,我已经在准备了。”陈赓点了点头,心情激奋。
送走钱学森后,彭德怀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在病房中来回踱步,突然对陈赓说道:
“陈赓啊,钱学森同志可是难得的科技人才,他能穿过千难万险,毅然决然弃美归国,是我们新中国的宝贝,你可得看好了他,要好好只顾他的生活啊。”
图
陈赓
而就在这一天,得到彭德怀老总许可的陈赓大将,就以国防部名义,在高干俱乐部中设宴款待钱学森,席间作陪的开国将帅有王震将*和万毅将*等人,规格非常高。
刚一落座,陈赓就主动挑起话头,将王震和万毅介绍给钱学森:“钱教授,我们这些人都是粗人,可却对火箭和导弹非常痴迷,对钱教授的丰富科学理论知识很感兴趣,心生敬仰。
今天就相互认识一下,没准儿以后还要在一起共事呢。”
之后,整个用餐时间大家就全都针对导弹和火箭等科学技术,向钱学森虚心请教,万毅将*明显下了苦功,就导弹和火箭的一些性能和具体功效,以及打击力度等专业领域,向钱学森提出了几个一针见血的问题。
钱学森倒也没有端着,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深入浅出地做了回答,让几位开国将*听得津津有味,大声喝彩。
图
钱学森
彭德怀老总病愈出院后,陈赓将*就专门整理了一份由哈*工学院教师,递交*委办公室关于研发试制火箭导弹的建议书,呈送彭德怀批阅。
彭德怀非常重视,马上进行批阅审核后,就下发给了*克诚和万毅复审。
因为涉及国防*工专业科技领域,万毅不敢怠慢,就拿着彭德怀的批注意见,找到了钱学森。
钱学森看后,沉吟片刻,郑重其事地说道:“万毅将*,我个人认为,火箭和导弹的研发,需要大型场地,以及大量的专业设备和标靶。
而且爆炸实验中的添加燃料、点火、试飞等环节,稍有差池,就会发生危险,所以研发导弹和火箭的任务,不应该放在,以教学为主的哈*工学院内,这对于莘莘学子和教师的生命安全是不负责任的。”
图
钱学森
年春节,首都北京落雪,银装素裹,寒气逼人,但街道上胡同里却处处萦绕着孩童们的欢声笑语,每家每户张灯结彩,共同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陈赓这一天专门起了一个大早,就着豆腐乳吃了两块馒头片后,他就吩咐警卫员备车,大将夫人傅涯披着厚实的棉袄追出来,大声喊道:
“今天是大年日,所有人都休息了在家里过年,你又要去啥地方疯跑?”
陈赓嬉皮笑脸地回了一句:“今天叶帅请客宴请钱学森夫妇,点名让我操办,我得赶紧去接他们两个,你们在家里好好过年,晚饭就别等我了。”
说完,陈赓就紧了紧身上的大衣,低头上了车,傅涯不说话了,无奈地摇了摇头,这是叶剑英元帅交代办的公差,说啥也没用。
还记得去年陈赓在哈*工学院与钱学森第一次见面后,回到家里,张口闭口就不理钱学森,连几个小孩子都知道,中国出了个了不起的大科学家,名叫钱学森。
前几天,趁着腊月小年,陈赓到叶剑英元帅家里做客,两杯热茶下肚,陈赓就又吹嘘上了,让叶剑英心里非常激动,然后急不可耐地说道:
“你这个陈赓啊,这不是让我心红吗?我对钱学森同志可是神往已久,要不你给牵线搭桥怎么样?我想在家里设宴请钱学森夫妇吃饭,日子就定春节,大家红红火火过个年如何?”
“春节好呀。”陈赓一拍大腿激动道:“大家在一起过年,气氛别提多热闹了。”从叶剑英元帅家里出来,陈赓就马不停蹄地跑到钱学森的住处,给他下了请柬。
图
叶剑英
春节当日,陈赓的专车载着钱学森和蒋英夫妇二人,缓缓驶入叶剑英元帅居住的大院,叶剑英新年新气象,盛装出门相迎,让钱学森夫妇受宠若惊。
虽然这是一场简单的家宴,但几个大男人聊得却是火箭和导弹,叶剑英、陈赓和钱学森三人越聊越投机,越聊越兴奋,心情也愈发急不可耐。
几天后,彭德怀又将陈赓喊去,二人一唱一和,向苏联驻华的*事总顾问提出申请,希望苏联可以向中国提供火箭核导弹的建造图纸。
第二天,陈赓就带着图纸,亲自驱车赶往中科院动力研究所,将图纸转交钱学森的同时,也向他郑重发出邀请:
希望他召开一次盛大的演讲会,向所有在京的将帅高级干部讲解关于火箭和导弹的概论。钱学森胸有成竹,欣然应诺。
图
陈赓大将
1月中旬,在陈赓的安排下,钱学森连续做了三天报告,为解放*将帅高级干部们细化讲解关于新中国为了火箭和导弹事业发展的学术理论和展望。
不久之后,钱学森又接受了毛主席和*中央的邀请,又在总部机关给大家,做了一次火箭和导弹的学术报告。
当天,报告大厅里坐满了国家领导人,陈赓也在其中,听得心驰神往,安静做着笔记。
这是钱学森生平第一次做如此大规模且高规格的报告,台下观众身份之显要,前所未见,而这样的盛况,也让钱学森心潮澎湃,他知道中国火箭和导弹事业,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即将步入正轨。
图
钱学森
1月20号,彭德怀以国防部长的名义,主持召开*委扩大会议,重点讨论由万毅将*递交的《关于研究与制造火箭武器的报告》。
在会议上,彭德怀意气风发地说道:“关于防空火箭,以及在海上发射火箭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必须解决。
哪怕苏联不给我们帮助,我们也要自己攻坚克难,当然,如果苏联愿意提供帮助的话,那我们也要派人去学习。”
会议结束时,陈赓突然站起来发言:“建议即刻向*中央递交研发试制火箭和导弹的文件。”
图
毛主席和彭德怀合影
一个月后的2月17号,钱学森深思熟虑,起草了一份《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经层层审核申报,终于摆在了周总理的书桌上。
这是新中国第一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草案,上面不仅详细备注了发展计划和组织步骤,
而且钱学森还举列了包括哈*工学院*事专家任新民、梁守槃、庄逢甘、罗时钧和卢庆骏等在内的21位高级专家名单。
不过为了保密纪律,钱学森还耍了个心眼,将关于火箭和导弹等一系列隐晦名词全部以“航空工业”进行代替,这份意见书很快就引起了*中央的震动和高度重视。
图
钱学森
又一个月时间过去,3月14号,毛主席和*中央在中南海正式听取了钱学森关于中国发展火箭,和导弹事业的全部设想。
钱学森汇报结束后,毛主席和周总理立即以*中央的名义召开专项会议,这次会议上,一个新的组织架构部门应运而生: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简称“航工委”。
图
毛主席和钱学森合影
由开国元帅聂荣臻亲自牵头担任航工委主任,*克诚大将和赵尔陆上将分别担任副主任,航工委委员包括钱学森,空*上将刘亚楼、开国中将王诤和中科院无线电专家李强教授等人,组织架构的规格可谓相当高了。
在中国航空工业、火箭和导弹领域的起步阶段,陈赓大将可谓居功至伟,主动承担起了中央首长和科学家们的沟通桥梁重任。
除了应付每日繁重的**要务,陈赓每天的工作就是奔走在国务院、中央*委和各级将帅之间,向他们宣传,并坚定全国准备将火箭导弹航天工业上马的决心。
陈赓的所作所为看似是在尽义务,但实际上,他却发挥着“一把钥匙”的重要作用,默默为中国现代化国防打下了坚不可摧的牢靠基础。
图
陈赓大将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钢,若干年后,新中国自信自强,但时过境迁,沧海桑田,钱学森晚年再次回忆这一段峥嵘共荣岁月时,曾满怀深情地说道:
“陈赓大将是个性格直爽的人,说一不二,想到什么就落实什么,君子坦荡在人间,他的心就像他的革命热情,如火般炙热,他的革命品质像是水晶,格外透亮,振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