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茶马古道已经开发多年,每日上万游客,路线单一没啥乐趣!!
周宁白银驿道,真正原生态未开发,徒步圣地!!
从周宁到闽北的古道,百姓俗称白银驿道。明朝嘉靖三十年(年)至隆庆五年(年),上洋耆民张彭八经朝廷恩准,在官司村所在地围城造府,开坑凿矿,煽炼金银所炼白银源源不断地从该驿道运往京城。古时候,从上洋村到泗桥村,走的就是这条道,驿道上有一段翻越仙凤山的山岭,又长又陡,俗称麻岭,全程为石板路面,中间建有三个路亭。传说唐末宋初,13岁的唐王李璟为避朱温迫害,南逃入闽,19岁那年辗转来到仙凤山下,隐居东洋,“以马代耕”,因此,仙凤山的山岭旧称“马岭”,后来改为麻岭。
据乾隆四十六年(年)版《宁德县志》记载,白银驿道麻岭段曾设有巡检司,这是周宁县境内最早设置的官方机构,巡检司“元时设,明因之”,“麻岭司堡建于明宣德年间(—年),有塘兵十,此地离城(福宁府,现福州)一百八十里,与寿宁泗洲桥(今周宁县泗桥乡,古时由寿宁县管辖)交界。”也就是说,元朝(公元—年)时期,麻岭上就设立了巡检司。明洪武元年(年),宁德知县王子景在原址重建麻岭巡检司,还在四周构筑土城墙。同时,宁德县在东洋里设八蒲、周墩两铺,各派铺兵1名,传递宁德与东洋官方文书。麻岭巡检司辖当年宁德十五、十六、十七、十八都,相当于今周宁县狮城、七步、浦源、李墩及纯池莲地、香洋、底源等地,办公地点选择在仙凤山南坡接近山顶处,麻岭在这段最为陡峭,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办公的城堡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宽约20米,深约10米,四面山墙是乱毛石砌成的,厚约80多厘米,高4.5米,横跨大门上的石板重约3吨。历经近年的风霜雪雨,土城墙早已不见踪影,古堡只留下高高耸立的山墙,默默守候在茅草丛生的古驿道旁,仿佛还在等候过往商客。白银驿道翻过仙凤山,经过一片高山沼泽,这片沼泽面积近万亩,长年积水,水草丛生,常人不敢轻易涉足。沼泽中央有一口深不可测的池塘,俗称金池潭。在海拔约米的高山之颠竟然有这样一片沼泽地,实属周宁地理奇观。越过沼泽,迎面是周宁境内第一座石拱凉亭----金刚亭。该亭象一座石拱桥横跨在古道上,桥洞呈东西走向,高约3米,宽约4米,石拱净跨3.5米,亭两旁安放着石板,供行人歇息。据周宁《刘氏族谱》记载,清光绪年间,洋尾村民刘瑞碧和三个儿子果理、果宏、果建历时十八年,先后在麻岭上修了几千坎石板台阶,并独资捐建石拱凉亭,距今已有一百一十年历史。可是,据《周宁县交通志》记载,该亭于清雍正八年()年七月,由浦源上洋村张贡十(即张玉*)独资建造。时至今日,是谁建造的并不重要,我们只知道,他是周宁乐善好施的先辈,他建造的路亭已然成为文物,永远横跨在周宁人民的心中。自从省道修通后,白银驿道逐渐冷清。昔日客商络绎不绝的驿道,如今繁华不在,疯长的茅草下已很难寻觅白银的浮影,只有凉亭石壁上泛着青光的地衣似乎镌刻着往日的故事。然而,驿道沿途的风景依旧,古朴的路亭、凌风的古堡遗址、被脚板打磨的油光发亮的石板路,常留下驴友探幽的足迹。深秋时节,山道两旁火红的枫香夹杂在翠绿的树木间,分外妖娆,山坡上乌黑的乌饭果入口即化,酸甜可口。当春暖花开时,这里又变成花的海洋。三月,紫花杜鹃率先粉墨登场,至月底红花杜鹃开始登台亮相,至四月红花杜鹃成为舞台的主角,间或有毛杜鹃、金樱子、*花杜鹃等来串个场。恣意纵横的杜鹃花,顺着暖流从山脚爬向山坡,林木稠密处,只能寻隙而上,这里染一团,那里涂一块,原本郁郁葱葱的山坡,一时变得花团锦簇,色彩斑斓,层恋尽染,醉红了整个仙凤山。周宁是闽东观赏杜鹃的胜地,而仙凤山又是周宁杜鹃最美的地方。白银驿道成为仙风山省级森林公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请欣赏《周墩区志调寄小重山》:“麻岭春来最可嘉,晴光临四面,艳流霞。梅林桃树尽开花,茑啼处,爱弄夕阳华。岩壑影参差,扶桑辉灿烂,照无涯。一番佳景跃红纱,依楼玩,漫许负熏遮。”“麻岭春晴”是浦源八景之一,郑传森先生在《鲤鱼溪文化研究》中这样描述:麻岭位于浦源村西北面海拔多米的仙凤山,峰峦岩谷不一其状;奇花异草不一其色;珍禽翠鸟不一其声;阴晴朝暮不一其变。朝阳照映,一片青山碧绿,每临鹃花盛开,满山遍野,“鹃花似海游人醉,雨过山明别有天。涌蝶争峰春意闹,高犁潭上草芊芊”。
↓时刻了解周宁变化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