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羊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全国药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医院南昌哪家好 https://m-mip.39.net/pf/mipso_4683498.html

开幕式

时间:年10月14日8:30-9:00

地点:苏州金陵观园国际酒店观园B厅

第十九届全国药学史本草学术研讨会暨年江苏省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年会在苏州召开。出席本次开幕式的有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蔡宝昌教授、江苏省药学会常务理事长姚新中同志、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郝近大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张瑞贤研究员、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大庆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万芳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赵中振教授、暨南大学岭南传统中药研究中心主任曹晖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陈仁寿研究员、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王家葵教授、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中医药大学彭华胜教授等出席了开幕式。还有来自全国一百多名药学史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工作者。

主持人:王宗敏(江苏省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局处长)

由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万芳研究员致开幕词,万芳主委首先简要介绍了苏州的历史文化,感谢会务组的辛苦安排,简单概括了本次参会人员的构成和大会的主题,会议论文收录,并对大会提出期待,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接着江苏省药学会常务理事长姚新中代表江苏省药学会对各位领导专家、同仁来到江苏表示诚挚的欢迎,祝贺大会的成功召开,接着简要介绍了江苏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他在接触药学史工作中的体会,祝愿大家在苏州留下美好的回忆。

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蔡宝昌教授介绍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在药学方面的相关成就以及现阶段创建双一流学科所做的工作。

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璐琦院士书面致辞由安徽中医药大学彭华胜教授宣读。

主旨报告

时间:年10月14日9:20-11:30

地点:苏州金陵观园国际酒店观园B厅

主持人:陈仁寿(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王家葵(成都中医药大学)

主旨报告共有6场,涉及“一带一路”中外药学交流史研究、药学史研究、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及《本草纲目》相关研究等四个主题。

第一场主旨报告:南京中医药大学蔡宝昌教授——《构建可溯源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体系是药学史和本草学术研究之应用》

蔡宝昌教授介绍了中药与生药、天然药物的区别,阐述了中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控制体系中本草学术研究的源头作用,规范化饮片生产。

第二场主旨报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郝近大研究员——《本草及本草学的概念》

郝近大研究员以“本草及本草学的概念辨析”为题,明晰了“药”、“本草”的含义。

第三场主旨报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张瑞贤教授——《如何阅读证类本草》

张瑞贤教授阐述了《证类本草》在本草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以时间为主线,阐析了《证类本草》的编撰、修订、刊刻的复杂历程,引导学者正确阅读《证类本草》。

第四场主旨报告: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大庆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早期的中药研究》

张大庆教授回顾了北京协和医学院早期中药研究历程,披露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第五场主旨报告: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赵中振教授——《被遗忘的中医药博物馆》

赵中振教授给大家带来了一场“美国俄勒冈州金华昌博物馆之旅”,展现了被人遗忘的美国西北部华人中医药博物馆,并对漂泊在海外的医药界前辈表示崇高敬意,会上他还带给大家一首荡气回肠的“本草之歌”。

第六场主旨报告:暨南大学曹晖教授——《法国所藏两部本草品汇精要彩绘图谱与中药所藏本关系考》

曹晖教授考证了中法两国收藏的《本草品汇精要》版本的密切同源关系。

大会主旨报告的6位专家、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让大家受益匪浅,感慨良多,激起了大家对中药,对古今中外中药发展史的浓厚兴趣。

本草考证论坛

时间:年10月14日14:00-17:00

地点:苏州金陵观园国际酒店文源厅

主持人:张水利(浙江中医药大学)、金久宁(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本草考证分会场共有16场报告,涉及了药材的正本清源、鉴别研究、药用历史、辨状论质、加工炮制等方面。

第一场报告:安徽中医药大学王德群教授——《本草正名探》

王教授介绍了本草命名原则,对比了《神农本草经》命名系统、《本草纲目》命名系统、现代本草命名系统、《药典》命名系统,强调了为本草正名的重要性,对《神农本草经》的命名系统给予了高度评价。

第二场报告: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金久宁教授——《循名核实博古通今——-年度的本草考证研究论文管窥》

金久宁教授根据对近两年本草考证研究论文的发表源刊和数量的分析、论文内容和质量的探讨、作用与影响的阐述,系统地分析和论述本草考证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

第三场报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张志杰教授——《炉甘石本草考证及现代研究进展》

张志杰教授通过汇总炉甘石的本草文献记载及炮制方法的发展历史、工艺要求,并将之与现代炮制工艺进行了比较,向我们介绍了炉甘石的基原及炉甘石古今炮制方法的各自的特点。

第四场报告:浙江中医药大学张水利教授——《本草拾遗孟娘草的本草考证》

张水利教授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从药物名称、植物形态、生长习性、地理分析、性味功效、食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考证出孟娘菜基原为今菊科植物白苞蒿(ArtemisialactifoliaWall.)。

第五场报告:辽宁中医药大学许亮教授——《中药白头翁本草考证与鉴定研究》

许亮教授梳理了历代本草中关于白头翁的记载,对中药白头翁进行了本草考证,并总结了白头翁的鉴别研究特征,为白头翁的鉴别提供依据。

第六场报告:辽宁中医药大学刘秀峰博士——《瓜蒌药用历史的本草考证》

刘秀峰博士对历代主要本草文献及医学文献中瓜蒌的名称、药用部位、功效、性味的记载进行梳理和考证,理清瓜蒌药用历史的发展脉络,揭示了传统文献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瓜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文献依据。

第七场报告:医院戴卫波博士——《走马胎及其混淆品的本草考证》

戴卫波博士从走马胎的品种、性味、药用历史进行本草考证并对其混淆品走马风(SambucuschinensisLindl.)、*马胎(MappianthusiodoidesHand.-Mazz.)、朱砂根(A.crenataSims或A.punctateLindl.)、羊踯躅(RhododendronmolleG.Don)、路边青(ClerodendrumcyrtophylllumTurcz)也进行了本草考证,便于更好的开发利用走马胎这一资源。

第八场报告:安徽中医药大学程铭恩老师——《神农本草经中“蘗木”考》

程铭恩老师通过对历代本草进行梳理,阐释了从《神农本草经》至今,期间发生了由“蘖木——蘗木——檗木——*蘗——*檗——*柏”的转变过程,也揭示了“蘗木”其药用部位由原来药用茎木转变成药用茎皮的历程。

第九场报告:安徽医科大学谢晋老师——《神农本草经中“*疰蛊*”考辨》

谢晋老师梳理了《神农本草经》原文及历代文献有关“*疰蛊*”相关记载,基本明确了《神农本草经》中“*疰蛊*”的内涵及部分条文的短句,为明确*疰蛊*的疾病内涵提供参考。

第十场报告: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王*老师——《地*的加工炮制与应用考》

王*老师对历代本草及医术古籍中地*的加工与使用方法进行了梳理,发现生地*历经阴干、以干地*为原料闷润切片后干燥、烘焙至八成干后捏成团块、到现在的烘焙至八成干的加工方法;干地*的加工经历了蒸、酒蒸、浸汁后蒸及烘焙后搓圆的演变;熟地*的加工方法则经历了蒸晒、九蒸九晒、酒蒸、砂仁与酒同蒸、酒煮、蒸及酒炖的演变。

第十一场报告:暨南大学周娜娜——《乌梢蛇和蕲蛇的本草考证》

周娜娜对《中国药典》版收录的动物药类中乌梢蛇、蕲蛇从名称、产地、形状特征、品质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对其源流和历史沿革进行了考证和阐述,为其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第十二场报告:安徽中医药大学陈灵丽——《前胡品质的影响因素及其“辨状论质”考》

陈灵丽对历代本草进行系统的梳理,综述历代中医药学家对前胡质量评价的要素及其“辨状论质”,总结出前胡的“辨状论质”包括了“蚯蚓头”、“金镶白玉嵌”、“气香浓”等特征,为前胡的品质评价提供评判依据。

第十三场报告:上海中医药大学王一花——《举例试述古今炮制差异对中药副作用的影响》

王一花选取现代被指具有肝肾*性中临床较为常用、目前现代研究较多的附子、细辛、何首乌、龙胆草,将其现代炮制方法与传统炮制方法进行对比,发现这些药物的古今炮制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古法炮制有助降低药物*性,为现代中药饮片的炮制提供思路。

第十四场报告:安徽中医药大学于大庆——《药材“析霜”现象的发现历史》

于大庆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对有析霜现象的苍术、厚朴、五味子等药材中“霜”的起源、形态特征、影响因素进行总结、汇报,阐述了药材“析霜”与其道地药材之间的联系。

第十五场报告: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纪圆圆——《金丝桃属植物的本草考证》

纪圆圆对金丝桃属植物进行了本草考证,发现金丝桃属的草本植物在宋代以前作为连翘入药,之后木犀科植物连翘(Forsythiasuspense(Thunb.)Vahl)取代金丝桃属植物成为中药连翘的正品;翘根也并非木犀科植物连翘之根,而是湖南连翘或同属植物贯叶连翘及赶山鞭的根;中药旱莲草有两种原植物,墨旱莲原植物是菊科植物EcliptaprostrateL.,红旱莲原植物为金丝桃科植物湖南连翘(HypericumascyronL.)。

第十六场报告: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李加慧——《中药“同药反效”原因初探》

李加慧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发现同一种药物有的兼具两种相反功效或主治相反疾病,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如酸枣仁因炮制而反、地榆因药用部位的不同而反、麻*因配伍以及不同理论与使用习惯而反。通过对这一现象就进行原因探讨,为临床药物功效的多样化应用及开发提供参考。

此次本草考证分会场的16位专家、教授、老师、同学们,给我们带来了高水平、有独到见解的汇报,场场精彩,让人受益良多,感谢!

药学史论坛

时间:年10月14日14:00-17:00

地点:苏州金陵观园国际酒店姑苏厅

主持人:肖永芝(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徐增莱(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药学史分会场共有15场报告,报告主要以中医药学史、文献、方药理论为主题。

第一场报告: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万芳研究员——《中国药学史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万芳研究员回顾了自上个世纪以来的药学史研究历程,分析探讨了当今药学史研究面临的现状与机遇,对今后开展中国药学史研究指明了方向。

第二场报告: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所胡浩彬教授——《地方药材标准的发展历史及重要作用》

胡浩彬教授以近年来药品案件为例,介绍了地方中药材标准的发展历史、法律地位和制定地方中药材标准的重要意义。

第三场报告: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杨娴教授——《新版江苏省中药材标准修订》

杨娴教授通过全面回顾江苏省新版中药材标准修订的历程,详细介绍了地方标准修订的必要性以及标准修订的意义。

第四场报告: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周雷鸣博士——《*鸣龙致朱家骅函札六通考释》

周雷鸣博士通过考释这六封信的写作背景和内容,分析了*鸣龙与朱家骅之间的深厚情谊,还原了朱家骅对*鸣龙成长的关照与提携。

第五场报告: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仁寿教授——《吴门医派之本草发展战略》

陈仁寿教授通过对吴门医派本草理论、药材资源、特色药剂以及官司药业发展这四个部分展开概述,阐述了吴门医派具有的丰富医药学术内涵。

第六场报告:福建中医药大学*泽豪副教授——《我和学生们在本草文化传播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泽豪副教授围绕本草文化传播新途径的探寻,旨在使本草文化的传播更贴近当代年轻人的审美,使本草更具有生命力。

第七场报告: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李楠博士——《浅谈方书在中药史研究中的作用——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为例》

李楠博士通过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本书中药炮制品表述方式的差异进行文献研读和版本考证等方法,发现这一文本现象的产生是由宋人校正医书时对《千金要方》的统一修改而成。

第八场报告: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曹宜副研究员——《浅论母题方法在中医药故事研究中的应用》

曹宜副研究员通过对中医药传说与故事应用母题方法,发现母题原始的内核或原型,可以发掘隐藏在中医药故事后的中医药学术内涵和文化内涵。

第九场报告:上海医药文献博物馆上官万平馆长——《民国药刊经眼录》

上官万平馆长通过展示民国时期发行的药学期刊,展示了民国药刊文物的收集成果,介绍了搜集、整理、研究民国药刊的意义。

第十场报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韩素杰——《江苏省古代地方志收录土产药物研究》

韩素杰通过系统梳理江苏省古代地方志收录的土产药物,发现有种药物见于10部以上的地方志,并以香附、何首乌、半夏、薄荷、枸杞5种药物记载最多。通过梳理可了解江苏省古代药物出产概况,并对现今中药资源普查提供一定参考。

第十一场报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孙清伟——《古方药品考浅析》

孙清伟通过对《古方药品考》这本书的作者与成书、主要内容、特色与价值以及版本说明这四个方面对该书作一个系统的梳理,为国内读者研究清末时期中日医学交流提供新的史料,并为研究日本本草学传承发展扩宽思路。

第十二场报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海燕——《我国近代西药学教育的发展》

王海燕通过梳理药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绩,经验和教训,认为近代药学教育是初步的教育,处于探索阶段,但其也奠定了药学教育的基础。

第十三场报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段瑶——《民国时期上海国药业发展的初步探索》

段瑶通过详细介绍了民国时期的上海国药业及其特点,从其药店数量的增加、中成药的出现、药店分工更加精细、公会的成立以及上海国药业与西药业进行比较等几个方面,推断出民国时期国药业更易被普通民众接受。

第十四场报告:中国中医药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管琳玉——《越南医籍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初探》

管琳玉通过对《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这本书的作者与成书、主要内容、特色与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介绍,表明该书是越南传统医学的代表之作,在越南传统医学史上极具影响。

第十五场报告: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薛昊——《酉阳杂俎中的外来药》

薛昊通过一一列举《酉阳杂俎》书中的外来药物,发现外来药物主要来自拂林、波斯、东南亚以及印度四个地区。该书为唐宋之际的众多本草典籍提供了引述资料,也为明清等后世提供了文献参考。

此次药学史分会场的15位专家、老师及同学们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报告,水平之高,内容之丰富,让人感触颇深,感谢他们的报告。

感谢南京中医药大学会务组、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金久宁、福建中医药大学*泽豪、国医网郝丰超、中央民族大学纪圆圆、福建中医药大学郑丽香、安徽中医药大学产清云等人提供的照片。

编辑:韩晓静、产清云、于大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