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树德教授,年5月生,河北省辛集市人。早年向外祖父学习中医,攻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对《千金》、《外台》以及金元明清等历代医家代表性著作进行了涉猎研读,还参加天津国医学院、西医专门学校函授学习。
年在原籍设济生堂开业行医,医绩显赫。年经冀中卫生局考试审查合格,发给医师证书,屡起沉疴,医名大震。年悬壶于北京城,同年参加中央卫生部高级医师考试及格,于年医院内科医师,又致力于西医学的研求。年冬,响应国家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又到中央卫生部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学习近三年,再次系统深入地学习祖国医学,亲聆了蒲辅周、*竹斋、杨树千、秦伯未、余无言等国内几十位中医名家的教诲,毕业时荣获银质奖章。
年秋,到北京中医学院工作共27年。历任内科教研室讲师、副主任、副教授、教授,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中医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生导师等职,培养了三届硕士研究生。年当选为北京市东城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年春,医院任中医内科副主任。年冬被评为全院“先进个人”,年夏,医院专家室副主任。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授予的“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
焦老曾主编《简明中医内科学·下卷》、《痹病论治学》、《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等书和《橘杏春秋》医刊,主审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高等教材《中医内科学》和《中医老年保健》,参加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内科学》、北京中医学院《内科学》讲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症候鉴别诊断学》、《中医食疗营养学》、《中医内科》等书的编写。
1.补肾祛寒治尪汤
川续断12~20g,补骨脂9~12g,熟地*12~24g,淫羊藿9~12g,制附片(用量15g以上时,需先煎25分钟)6~12g,骨碎补10~20g,桂枝9~15g,赤白芍各9~12g,知母9~12g,独活10~12g,防风10g,麻*3~6g,苍术6~10g,威灵仙12~15g,伸筋草30g,牛膝9~15g,松节15g,炙山甲6~9g,土鳖虫6~10g,炙虎骨(已禁用,代用药品写在后面)。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虎骨、豹骨、熊骨现为禁用品,我常用透骨草20g,寻骨风15g,自然铜(醋淬、先煎)6~9g,三药同用,以代虎骨,有时能取得类似效果,仅供大家参考。
上肢关节病重者,去牛膝,加片姜*10g,羌活10g。瘀血症明显者,加红花10g,皂角刺5~6g,乳香6g,没药6g,或加苏木15~20g。腰腿痛明显者,去松节、苍术,加桑寄生30g,并加重川断、补骨脂用量,随汤药嚼服胡桃肉(炙)1~2个。肢体关节蜷挛僵屈者,可去苍术、防风、松节,加生薏苡仁30~40g,木瓜9~12g,白僵蚕10g。脊柱僵直变形、屈曲受限者,可去牛膝、苍术,加金毛狗脊30~40g,鹿角胶9g,羌活9g。关节疼痛重者,可加重附片用量,并再加制草乌6~9g,七厘散1/3管,随药冲服。
舌苔白厚腻者,可去熟地,或加砂仁3~5g或藿香10g。脾虚不运、脘胀纳呆者,可去熟地,加陈皮、焦神曲各10g。
肾虚寒盛证。
2.加减补肾治尪汤
生地15~20g,川续断15~18g,骨碎补15g,桑寄生30g,补骨脂6g,桂枝6~9g,白芍15g,知母12g,酒炒*柏12g,威灵仙12~15g,炙山甲9g,羌独活各9g,制附片3~5g,忍冬藤30g,络石藤20~30g,土鳖虫9g,伸筋草30g,生薏苡仁30g。
用于治疗肾虚标热轻证。
3.补肾清热治尪汤
生地15~25g,川断15g,地骨皮10g,骨碎补15g,桑枝30g,赤芍12g,秦艽20~30g,知母12g,炒*柏12g,威灵仙15g,羌独活各6~9g,制乳没各6g,土鳖虫9g,白僵蚕9g,蚕沙10g,红花10g,忍冬藤30g,透骨草20g,络石藤30g,桑寄生30g。遇邪已化热者,须先用本方治疗,故主用于肾虚标热重证。标热消退后,仍需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渐渐以补肾祛寒法为主治其本。
4.补肾强督治尪汤
熟地15~20g,淫羊藿9~12g,制附片10~12g,骨碎补15~20g,羌活12g,独活10g,桂枝15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土鳖虫6~9g,白僵蚕9~12g,防风12g,金毛狗脊20~40g,鹿角胶(烊化)9g或鹿角霜10~12g,川断15~18g,杜仲15g,麻*3~6g,炙山甲9g,怀牛膝12~15g,生薏苡仁30g,伸筋草20~30g。
本方主治肾虚督寒证。
腰胯疼痛、大腿伸屈不利、下蹲困难者,可加泽兰12~15g,白芥子6~9g,苍耳子6~9g,苍术9g,五加皮9g。汗多可减麻*,一般不减也可。腰痛明显而以腰脊强痛为主者,可加补骨脂12g,制草乌3g,干姜3~6g。略见热象(上火)者,改熟地为生地,加炒*柏12g,秦艽12g。骨关节见损者,可加寻骨风15g,自然铜(先煎)9g。
5.补肾清化治尪汤
骨碎补15~20g,川断10~20g,怀牛膝9~12g,*柏9~12g,苍术12g,地龙9g,秦艽12~18g,青蒿10~15g,豨莶草30g,络石藤30g,青风藤15~25g,防己10g,威灵仙10~15g,银柴胡10g,茯苓15~30g,羌独活各9g,炙山甲6~9g,生薏苡仁30g,忍冬藤30g,泽泻10~15g。
本方主治湿热伤肾证。
四肢屈伸不利者,加桑枝30~40g,片姜*10g,减银柴胡、防己。疼痛游走不定者,加防风9g,荆芥10g,去地龙。痛剧难忍者,可加闹羊花0.3~0.6g。肌肉痛者,可加晚蚕沙9~15g。
本文内容选自《焦树德医学全书——方药心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6.顽痹汤
补骨脂9-12克熟地12-24克川断12-18克淫羊藿9-12克炙山甲6-9克防风10克制附片6-12克(用到15克时,需先煎10-20分钟)骨碎补10-20克桂枝9克赤白芍各6-9克松节10克地鳖虫6-12克麻*3-6克苍术6-10克威灵仙12克伸筋草30克牛膝9-15克炙虎骨(或豹骨、熊骨)9-12克(另煎兑入).如虎豹熊三骨均购不到,可用透骨草20克寻骨风15克自然铜(醋淬先煎)6-9克,三药同用,以代虎骨.
一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用.
补肾祛寒,化湿疏风,活瘀通络,强筋壮骨.
顽痹,肾虚寒盛证.其中包括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结核性关节炎、大骨节病等有肢体关节疼痛、变形、骨质损害的疾病.表现为关节喜暖怕冷;腰酸乏力,遇寒疼痛加重,舌苔簿白或白,脉沉尺弱者.
上肢病重者,加片姜*10克;瘀血明显者,加红花10克,乳香、没药各6克,皂刺6克;腰腿疼痛明显者,可去松节、苍术,加桑寄生30克、杜仲12克,并加重川断、补骨脂用量,吃药时再嚼胡桃肉(炙)1-2克,肢体僵屈者,可去苍术、防风、松节,加生苡米30-40克、木瓜9-12克、茯苓12克、白僵蚕9-12克,脊柱僵直,弯曲变形者,可去苍术、牛膝、加金毛狗40克,鹿角胶9克,(鹿角片,鹿角霜亦可)、白僵蚕12克,羌活改为12克;关节疼痛重者,加重附片的用量,并且可再加草乌6-9克、七厘散(每次1克),随汤药冲服;舌苔白厚腻者,可去熟地、加砂仁5克,藿香10克;中运不健,脘胀纳呆者,可加陈皮、焦麦芽、焦神曲10克;出现热象者,可减少桂附用量,加*柏10-12克、秦艽15-20克,把熟地改为生熟地各15克,或生地20克.
(1)本方以治本为主,往往需要4-6周才出现疗效,故需耐心坚持服用,不可仅服几剂即改方.
(2)服用2-3次,温开水送服,长期服用,以防复发而渐达痊愈
7.三合汤
高良姜、制香附各6~10克,百合30克,乌药9~12克,丹参30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3克。
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温胃散寒、活血通经、理气止痛。
长期难愈的胃脘痛。症见舌苔白或薄白,脉弦或沉细弦,或细滑略弦,胃脘喜暖、痛处喜按,但又不耐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虚实寒热症状夹杂并见者。可用于各种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黏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所致的胃痛。
若遇寒病重,得暖则舒,苔白脉缓或沉弦,证属胃寒盛者,可减丹参为20克,加砂仁为6克,高良姜用10克,再加吴茱萸5克,干姜3克;兼有胸脘发闷、泛恶吐水,喜干食,不欲饮水,可加陈皮10克,半夏9~12克,茯苓10~15克,木香6~9克,煅瓦楞子10克;兼有右胁或两胁胀痛或隐痛、情绪不佳则胃痛加重,喜长吁、嗳气,大便时干时软,脉沉弦或弦细,证属肝郁犯胃者,可轻用高良姜,重用香附,再加柴胡9克,厚朴、炒川楝子各10克,绿萼梅5克,白芍10克,把檀香改为9克;兼有口苦,舌苔微*,虽思冷饮食,但食凉物病又加重,胃中似有灼热感、脉略有数象,证属标热本寒者,减高良姜为5克,加炒*连6克,炒*芩9克,千年健12克,去砂仁;兼舌红无苔、口干不欲饮水、饭后迟消,大便少而涩,或干燥,证属中焦气化不利,津不上输者,可加知母9克,焦三仙各9克,香稻芽10克,葛根9克;大便色黑,潜血阳性者,加白芨9克,生藕节15~20克,茜草炭12克,减良姜为5克;舌红无苔,口干、喜稀食、夜间口渴、胃中有灼热感,食欲不振,大便干涩不爽,脉象沉细数,或弦细略数,证属胃阴不足者,可减高良姜为3克,去砂仁,加沙参9克,麦冬6克,知母9克,白梅花3克。若兼胃脘刺痛、痛处固定,唇舌色暗,或有瘀斑,或夜间痛重,脉沉而带涩,证属中焦瘀血阻滞者,本方加失笑散(蒲*6~9克,五灵脂9~12克)、名四合汤,其增活血化瘀止痛之功。对中焦有瘀血阻络而发生的心腹疼痛有较好的疗效。如兼有呕血、便血者,须改用蒲*炭、五灵脂炭,再加白芨10克,生藕节20克,或藕节炭30克,三七粉2克(分冲)、伏龙肝60~克(煎汤代水),香附也要炒黑,可去砂仁。如无呕血、便血,但大便色黑、潜血阳性者,也可用蒲*炭、灵脂炭,或再加白芨、乌贼骨等。
8.麻杏二三汤。
炙麻*10克,杏仁10克,化橘红12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炒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茶叶6克,诃子6克,甘草5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病情较重者,每日1.5剂,日服3次。
化痰蠲饮,降气平喘,兼益肺脾。
肺脾两虚,痰饮阻肺。
9.悬饮方
炒杏仁、炒枳壳椒目、葶苈子、全瓜蒌;猪苓、茯苓、泽泻;桑白皮、陈皮、冬瓜皮;桂枝、车前子。
各种原因引起的胸腔积液。
(1)胁痛明显:加青皮、郁金、白蒺藜。
(2)口黏不爽、胸闷、苔腻:加苏梗、佩兰。
(3)食少纳差、腹胀积滞:加鸡内金、焦三仙、炒莱菔子。
(4)便秘不畅:加焦槟榔、厚朴、生大*。
(5)包裹性积液:加炙山甲、皂角刺、路路通。
(6)久病积水难消,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加炒桃仁、红花、丹参、赤芍。
10.三化复遂汤
生大*3~10克,枳实、川厚朴、羌活、半夏、防风、桃仁泥各10克,全瓜蒌30克,钩藤20~30克,元明粉6~9克(分冲)。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通腑化痰,活血通络。
中风病(中经证)。表现为神志清楚,半身不遂病侧肢体不能活动,肌力0度或1度。大便秘结,数日甚至十余日不能自行排大便。可兼见口中有热腐气味,舌苔厚腻而*,脉沉滑,重按有力等症。或渐渐出现神识恍惚,有欲向中腑证转化趋势。
上肢不遂者,加桑枝30克,片姜*、红花各10克;下肢不遂者,加桑寄生30克,怀牛膝12~15克,川断15克;大便通畅后,去元明粉;去元明粉后大便仍一日二三次者,可减少大*用量,但不可去掉;去元明粉后,大便虽能一日1次,但感到排便不太通畅,腹部略感胀满者,可另加焦槟榔10~12克消滞行痰,通降腑气。时日稍久,病入血分,瘀血症明显者,加红花10克,鸡血藤15克,川芎6克,患肢感到有感痛者,加红花10克,地龙9克,地鳖虫6克,络石藤20~30克,伸筋草20~30克;舌苔厚腻,食纳不香者,加苍术9克,藿香、佩兰各10克,陈皮3~6克,茯苓10克;兼有言语不利者,加全蝎6~9克(或蝎尾10~20条),菖蒲、远志各10克;有欲向中腑证转化者(神识有些恍惚),加菖蒲、远志各12克,天竹*10克,或再加服牛*清心丸。
焦树德,《名医秘方汇萃》
11.镇肝复遂汤
生石决明25~35克(先煎),生牡蛎、生代赭石各20~30克(均先煎),胆南星、制半夏各10克,化橘红12克,茯苓15克,钩藤30克(血压高者后下),全蝎6~9克,桑枝30克,红花、桃仁各10克,赤白芍各12克,菖蒲、郁金各10克,炙山甲6~9克,竹沥汁50~60毫升(临服前滴入生姜汁二三滴),分2次随汤药同服。羚羊角粉1~1.5克(分冲)。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镇肝熄风,化痰结络。
卒然中风,神情烦躁,半身不遂,口面歪斜,言语不利,神志尚清楚,或兼患肢抽动拘挛,属肝阳旺,肝风盛之证。适用于西医之脑血栓形成刚发病后,或突患脑溢血轻症(出血量少,未出现神志昏迷者),可即服此方。
半身不遂主要在上肢者,减郁金、赤芍、加片姜*9~12克,葛根10克,羌活6克;半身不遂主要在下肢者,减药同上,加桑寄生30克,怀牛膝、川续断各15克,地龙9克;言语不利明者,加羌活6克,改全蝎为9~12克;口眼歪斜较重者减药同上,加白僵蚕9~12克,白附子6克,白芷6克;大便不畅通者,加川*3~6克,全瓜蒌30克,把桃仁改为桃仁泥;患肢有时拘挛者,加伸筋草,生苡仁各30克,鸡血藤15克。
焦树德,《名医秘方汇萃》
12.活瘀复遂汤
桑枝30克,地鳖虫6~9克,红花、桃仁各10克,皂刺6~9克,赤芍9~12克,蜈蚣2~3条,钩藤30克,半夏10克,化橘红12克,茯苓15克,地龙6~9克,川续断15~18克,怀牛膝15克,炙山甲6~9克。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活血通络,化痰熄风。
中风病(中经证)恢复期。症以半身不遂为主,其他症状不明显,中风后已数月(或更长时间),半身不遂之症迟迟不见恢复者。
大便经常干燥者,加全瓜蒌30克,洒*5克,或加当归9克,生*3~5克(体胖痰盛者,用前者,体瘦、血虚者,用后者);上肢不遂明显者,去地龙,加片姜*9~12,桂枝6~12克;言语不利者,去蜈蚣,加羌活6~9克,全蝎6~9克;兼有头晕者,去地龙,加天麻9~12克,泽泻25~30克;症情较痼者,加水蛭3~6克;下肢不遂明显者,加重川断,牛膝用量,另加杜仲15克,补骨脂(或巴戟天)9~12克;足部浮肿者,加重地龙、茯苓用量;患侧脉象明显小于健侧脉象者加*芪15~30克,当归9克;见人易哭者,去赤芍、地龙,加天竹*9克,合欢花6克,节菖蒲9克,远志9克;吞咽时容易发呛咳者,去赤芍、蜈蚣加代赭石15~25克9(先煎),旋覆花10克(布包),羌活、全蝎各9克;健忘者,去地龙、赤芍、蜈蚣,加菖蒲、运志肉各9~12克,生龙骨15克(先煎),炙鳖甲15克(先煎),水蛭3克;肢体沉重,舌苔厚腻,痰浊壅盛者,加竹沥汁60毫升(兑入生姜汁二三滴)分冲。
焦树德,《名医秘方汇萃》
13.足胻消肿汤
焦槟榔12~18克、茯苓20~30克、木瓜10克、苍术6克、紫苏梗、叶各9克、生薏米30克、防己10克、桔梗4.5克、吴茱萸6克、*柏10克、牛膝12~15克。
降气行水,祛湿消肿,散寒温经,舒筋活络。
风寒湿邪流注于小腿、足踝而致两足及胻踝浮肿胀痛、沉重、麻木,筋脉挛急,行走障碍等。包括西医诊断的下肢淋巴或静脉回流障碍等引起的足、踝、小腿下部(胻)肿胀疼痛。
(1)湿郁化热,症见足胻肿胀灼热,口干口渴,舌质红,苔*,脉滑数者,可去吴茱萸、苍术,加重*柏为12克,另加木通、泽泻、连翘、滑石等。
(2)兼有肾虚而腰酸腿软,足跟疼痛,尺脉弱者,可去桔梗、*柏,加桑寄生、川断、杜仲等,或兼服济生肾气丸。
(3)若足胻浮肿,并见青筋怒张或皮下青色脉络缕缕,舌质暗或有瘀斑者,可加红花、赤芍、泽兰、瞿麦、白茅根等。
14.燮枢汤
北柴胡9~15克,炒*芩、炒川楝子各9~12克,制半夏10~12克,草红花9~12克,白蒺藜9~12克,皂角刺32.6克,片姜*9克,刘寄奴(或*草)9~10克,焦四仙各10克,炒莱菔子10克,泽泻9~15克。
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白天与睡前各服1次。
疏肝健脾,调和气血。
长期右胁(或两胁)隐痛、脘闷腹胀、食思缺乏、胁下痞块(肝脾肿大)、倦怠乏力、小便发*、大便欠爽或溏软、舌质红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脉弦或弦滑或兼数等症状者,均可使用。可用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胆囊炎、慢性胆道感染等疾病出现上述症状者。
中湿不化、脘闷少食、舌苔白厚(或腻)者,加苍术6~9克,草豆蔻6~10克;气血阻滞、胁痛明显者,加元胡9克,枳壳10克,制乳没各5克等;如血瘀明显、胁痛处固定,或兼月经量少有块者,可改用茜草12~20克,乌贼骨6~9克,桂枝6~10克;胃纳不佳、食欲不振、饮食少进者,加生谷芽、陈皮各10~12克;肝热扰心、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者,加珍珠母30克(先煎),远志、天竹*各9~10克,栀子仁3克(热象轻者可改用夜交藤15~20克);血络瘀阻,面或胸颈等处有血丝缕(蜘蛛痣)者,加茜草10~15克,乌贼骨6~9克,丝瓜络10克;下午低热者,加生白芍12克,银柴胡10克,青蒿15克;肝胆热盛、口苦、尿*、目红者,加栀子6~10克,胆草3克;胁下痞块、肝脾肿大明显者,加炙鳖甲15~30克(先煎),生牡蛎20~30克(先煎),射干10克,莪术、三棱各3~6克,元参12~20克;肝病累肾,脾湿不化而腹部坠胀、小便短少,有轻度腹水者,加大腹皮12~15克,茯苓、冬瓜皮各30~40克,水红花子10~12克(猪苓20克,泽兰15克可代用),车前子12~20克(布包),泽泻可改为30克;每逢情志不遂即各症加重者,加香附10克,合欢花6克;肝胆郁滞,疏泄不佳,胃失和降而呕逆便秘、上部及胁部疼痛,舌苔不化者,加生赭石30克(先煎),旋覆花10克(布包),生大*3~5克、生甘草3克,炒五灵脂9克;兼有胆结石者,加金钱草30克,郁金,炒内金各10克;肝功能化验较长时间不正常(尤其是谷丙转氨酶高者),可同时加服五芦散(五味子95克,芦荟1.5~2.5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或随汤药服用);大便经常干燥,肝病久久不愈,或目赤涩,或月经闭止者,可酌加芦荟末0.3克左右,装胶囊,随药服此药可引药力入肝;口腹部喜暖、遇凉隐痛者,减*芩为6克,去川楝子;饮食正常,可去莱菔子、焦四仙,只用焦神曲;口渴明显者去半夏;女子月经不潮或经水量少者,可去刘寄奴,改用茜草15~30克;药后胁痛反而加重者,可去皂角刺,减少片姜*用量,以后再逐渐加入。
焦树德,《中医杂志》(4)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