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羊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群老戏骨飙戏,让我爽到起鸡皮疙瘩 [复制链接]

1#

9·18这天,在巨大的悲鸣中,一个民族惨痛的记忆拂尘。

在这个和平年代,提醒我们牢记历史的,除了防空警报,还有荧幕上的影视作品。

然而,原本应当严肃对待的抗日题材,不知从何时起也开始了暗潮汹涌。

手撕鬼子,裤裆藏雷,八百里狙人,饿得前胸贴后背却能背着斤炸药英勇杀敌……

原本深耕现实主义的现代剧,却无端披了一层奇幻热血的外衣。

如此这般依旧不够有新意。

有的抗日剧早已超出现实,飞天遁地,刀枪不入,让子弹转弯,用绣花针杀人于无形。

主人公们的特技加在一起,完全可以谱写一部中国版的《复仇者联盟》。

真实的历史是怎样残酷,这些作品就有多么可笑。凭借这股异军突起,还诞生了一个新的剧种——“抗日神剧”。

让人尴尬的是,日本为此出了一本名为《抗日神剧读本:出乎意料的反日·爱国喜剧》的书。

书中详细盘点了“抗日神剧”中出现的文化、历史方面的错误,细微到妆发、衣着、时间、名字……这样一本书在我们看来,无疑是巨大的讽刺,让人笑不出来。

好在,广电总局公布了一则关于《中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对这些神剧进行整治,在剧情、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规范。

于是,一批高质量的抗日剧诞生了,譬如我们熟知的《亮剑》,豆瓣评分9.3。

《我的团长我的团》,豆瓣评分9.4,至今仍在“神剧”(没有贬义)之列。

还有横跨清末到民国抗日时期的《闯关东》,编剧高满堂,本身就是一块“活字招牌”。

虽说全靠同行衬托,但剧集的自身素质确实过硬。

而在建国70周年来临之际,又有一部献礼剧有望跻身“神剧”之列,同样出自《闯关东》的编剧高满堂之手——

《老酒馆》

导演刘江,主演陈宝国,和高满堂都是老相识。

前者合作过家庭伦理剧《满堂爹娘》,后者更甚,在高满堂“老”字系列的前两部《老农民》《老中医》都担当过主角。

《老酒馆》的诞生自然轻车熟路,一经播出便在三网收视排名第一。

高满堂说,这部《老酒馆》就是自己父辈的故事,而自己从小就听着酒馆的故事长大。

“我虽然没看到他的酒馆是什么模样,但是这几十年当中,他不断地描述着老酒馆里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处世。这个酒馆的模样其实早就在我的心中存在,而且是光芒四射的。”

曾经的岁月流淌之下,高满堂打磨出的《老酒馆》,写满了不为人知的小人物,却又个个饱满鲜活。

他们不是什么战斗英雄,却满怀着爱国的热情。从小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的血性,和他们眼里的“家国情怀”。

一开场,就足够出人意料。

故事发生在—年的东北,闯过关东的陈怀海(陈宝国饰)带着一帮兄弟来到大连,打算在好汉街盘下一间铺子开个酒馆。

谁曾想,前脚踏进好汉街,怀里用命换来的沙金就被人惦记上了。

推开铺子的门,屋里豁然躺着位老大爷的“尸体”一动不动。

不愧是见惯了大场面的陈怀海,立马看出端倪,既然有人想来讹钱,那不妨见招拆招。

等到半夜,“尸体”自己醒了,陈怀海索性将人绑了塞进麻袋,以一招喊记者围观“热水煮活人”轻松化解困境。

自此,老酒馆在好汉街立住了脚,陈怀海也成为了陈掌柜。凭着酒甜菜香掌柜仁厚,不多时日就热闹起来。

各色人等在这里汇聚,有富的贵的,也有穷的酸的,老酒馆像是一位老朋友,等着新老酒客吐露心声,放下自己的故事。

《老酒馆》的时间线非常简单,空间上并无太大变换,但却以简单取胜,以不变应万变。

以往的抗日剧,大多以主角为核心,配角绕着主角打转,性格也较扁平化。

但高满堂对人物的塑造可谓是费尽心神,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即使是出场次数不多的人物也能让人印象深刻。

剧中有一位叫做“老二两”(牛犇饰)的老人,无亲无故,孤身一人住在破落的草棚里,靠着做点零活谋生。

老二两老了,走路也颤颤巍巍,没人知道他叫什么,只知道他每次来只要二两酒,有客来他就起身绝不占座。

打酒的三爷看他可怜多打了三钱,临走,老二两躬身道谢,却把多余的酒钱垫在了杯子底下。

老二两虽谦卑到尘埃里,却在酒客口不择言坏了规矩的时候装醉怼人:“不能坏了规矩,破坏规矩的事我不干。”这也是他一生坚持的信条。

一天雨夜,酒馆没客,掌柜的原打算提早关门,却等来了许久未见的老二两。酒馆的众人倏忽都涌过来,说来时不觉得,一不来总觉得酒馆少点什么。

还是二两酒,还是老地方,陈掌柜偷偷喊伙计把钟调慢了半个钟头,帮老二两喊了马车,就想让这位老酒客舒舒服服地回去。

然而,关店时间一到,只喝了半个钟头的老二两起身告辞,连马车也不愿意坐。

陈掌柜拉着他的手说若是愿意,他可以派人把酒送到家里,但老二两却说还是来这酒馆喝有滋味。

说完,他披上斗篷迈步走进了雨里。

陈掌柜看着他蹒跚的背影眼里含泪,念叨着老二两哪是想喝酒啊,他就是想我们了。

后来,老二两再也没有来过,他剩下的一两酒被陈掌柜摆在架子上存着,每个人心里也都跟着留了一个念想,他可能明天来,也可能永远都不来了。

单单这样台词不超过五句的角色,高满堂就刻画得如此精心,更别说形象更加丰富的其他人物。

像是专偷日本铺子的神偷金小手,惹得日本人出了高得吓人的悬赏令捉拿他。

硬汉“老北风”,拧掉了六个日本鬼子的脑袋,大腿中了枪躲在酱缸里投奔陈怀海,又因为不想连累他几欲寻死。

兵匪马旅长,性子暴戾喜欢饺子,陈怀海敬他杀过敌愿意藏着他,却发现他是个瘾君子一气之下骂他是个废人。而马旅长被骂醒后重返战场拼了命杀敌,最后送来一顶带血的帽子。

陈掌柜像是一条纽带,所有人都因为他产生了联系,小小的酒馆,每一口酒,都饱含着浓郁的人情味。

所谓主角的作用并不是压制,而是进一步渲染整部剧的主基调,并使其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更进一步来说,陈怀海不是抗日英雄,只是个小人物,却让人在平凡中看见了不平凡。

他愿意为了心中的大义舍弃性命,却在每次危难关头,都会对兄弟们说,这是我自己的事,也是我自己的选择,你们不愿可以拿了自己的沙金离开,若有命在,我们日后见了还是兄弟。

心怀大义,却绝不用大义绑架他人,这种清醒也使陈怀海的形象从一开始就立住了。

他这一辈子,对客人心软,对朋友心软,做了错事肯原谅,对方不客气也好好招待。

老酒馆里藏过不少人,每一个都是英勇抗日的英雄人物,而陈怀海自己也不是个怂人。

他明知谷三妹是地下党还愿意娶她,明知敌人毫无人性还是愿意自己的女儿小棉袄去当通讯员……

可他的刚,明明又饱含着柔情。因为任务失败痛失爱女,他坐在院子里听了小棉袄枪决时的那声枪响几欲倒地,却还是硬撑着发誓此后再不会掉一滴泪。

就连陈宝国自己都说,陈怀海是一个完美的人物,自己有幸能饰演这个角色。

不过,这部剧的豆瓣评分到目前为止为7.8分,与开播之初的8.2相比略有下滑。

思索原因,无非成也选角,败也选角。

对于《老酒馆》而言,老戏骨们的演技绝对是格外出挑的一项,就拿巩汉林饰演的杜先生来说,但凡他一开口弹幕里便是一片赞誉。

杜先生的评书说的那叫一个抑扬顿挫,妙趣横生,一拍醒木就提满了精气神,早年间老先生的味道十足。

相比诸多的老戏骨,年轻演员的演技就会显得稚嫩一些,有时难免用力过猛而显得唐突。

每当冲突发生时,演员的情绪需要瞬间拉满。即使剧情的转折着墨不多,老演员也能准确传达人物的情感,年轻演员却明显跟不上节奏。

像是原本与陈家孩子是发小的日本姑娘成了特务,甚至害死了小棉袄。

这种转变之下,她的内心是否经历了煎熬,又缘何黑化至此,观众一概不知,更不用说通过表情来展现内心的情感。

此外在剧情上,观众们或许熟悉了以往抗日剧热烈紧凑的打鬼子剧情,此番《老酒馆》着实不够激烈。

甚至编剧为了丰富人物,写了不少陈掌柜谈恋爱的剧情,致使一些观众认为主题跑偏。

但仔细想想,这部电视剧叫《老酒馆》,而不是《老抗日》也还算合理,换种清淡的口味,众口难调也在所难免。

有人说,《老酒馆》是民国版的《深夜食堂》,其实《老酒馆》的味道反而更醇厚一些。

除了对人情的渲染能够与《深夜食堂》媲美外,他所在的时代背景,所传达的时代意义,都远比《深夜食堂》深远,格局和框架也更加宏大。

陈怀海经营的老酒馆,像是中国几千年来酒文化的一个缩影,老酒馆所倚仗的从来不是某一样食物,他的根在于酒和人。

来来往往的酒客不只冲着酒,还冲着买酒的人,酒是粮食精,三杯两盏下肚,什么心事都摆在了桌上。

中国人喝酒,不只是因为酒好喝,还因为它是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

陌生人喝了能称兄道弟,有嫌隙的人喝了能化干戈为玉帛,不好办的事好办了,解不开的心结解开了,胆怂的人能去打了老虎,一切都在一杯酒里。

酒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早已经渗透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己喝,和人喝,喝了一辈子酒,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懂得。

在酒中品味人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带一壶好酒,与酒为伴总比空着手的多了几分潇洒和超脱。

一个老酒馆维系的酒客,正如放在架子上的一壶壶老酒,不同的酒有不同的滋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故事。

导演总喜欢拍离去的背影,而每个离去的人都会留下一瓶酒,被陈掌柜贴了名字摆在架子上。

风雨如晦的,直到初见光明的,几十年的故事说了多少心酸也说了多少欢乐。

正因如此,身处于和平年间的我们,自当珍惜这当下的每一刻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