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羊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红楼梦中,刘姥姥的女婿为什么同意倾家 [复制链接]

1#

高鹗续书中,写的是刘姥姥与平儿合谋,叫女婿王狗儿“打车”,从荣国府后门悄悄地把巧姐接到他们屯里,然后藏了起来。整个过程十分顺利,刘姥姥没有花一文银子就救出了巧姐,王狗儿也是十分配合,不存在“倾家荡产救巧姐”。

巧姐的买家,也就是外藩的藩王得知巧姐是“世代勋戚”,知道这是“有干例禁的”,下令“再敢拿贾府的人来冒充民女者,要拿住究治的”。因而,刘姥姥救出巧姐便再无人敢追究了。

续书这么写,仅仅只是照应八十回书中的伏笔,显得十分地牵强。那么,若是以原著伏笔理解,刘姥姥又是如何救出巧姐的,是不是如电视剧演的那样,疑似“倾家荡产”了呢?假如真的倾家荡产救巧姐,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会同意吗?

原著如何隐伏“刘姥姥救巧姐”?

第五回书是《红楼梦》的总纲,隐伏了全书主题,尤其交代了金陵十二钗以及副册、又副册中三个女子的命运结局。巧姐是金陵十二钗排名第十的金钗,她的册页画的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词云:“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巧姐的判词隐伏了贾家之败,贾家之亡,也是刘姥姥两进荣国府的伏笔。因为巧姐的母亲王熙凤接济过刘氏,在遇难时便遇到了恩人。巧姐的恩人就是刘姥姥,而刘姥姥对巧姐的恩情,却又在《留余庆》中继续交代: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留余庆》应当是《红楼梦曲》中最隐涩的一曲,其中的隐涩最主要的是“乘除加减”,这四个字不是说的四则运算,也不是说的巧姐遭遇了奸兄狠舅的暗算。而是暗示了巧姐是在“末世”之中,将遭遇“家亡人散”的劫难,因为娘亲积得阴功,巧姐便遇到了恩人。“乘除加减”这四个字隐喻极深,当另外撰文解读,此处按下不表。

然而,无论是判词,还是《留余庆》都没有十分明确地提到巧姐到底遭遇了什么样的劫难,刘姥姥又是如何救巧姐的。因而,高鹗的续书,以及电视剧等等就各自脑补,演绎了本回答导语中提到的故事。

其实,刘姥姥救巧姐在原著中多出隐伏,可以说是交代得非常清楚。其中最明显的一处,就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来到蘅芜苑时的一处细节描写。在刘姥姥的眼中,薛宝钗的住处如“雪洞”一般。

“雪洞”就是刘姥姥救巧姐的谜底。巧姐不是差点被“奸兄狠舅”拐卖,更不是沦落风尘,刘姥姥倾家荡产为她赎身,而是被刘姥姥藏在了雪洞之中,然后带着她出家为僧。没错,巧姐是出家为僧。

这是怎么回事呢?

巧姐并没有嫁给板儿

刘姥姥救出巧姐还有后文故事,这个后续故事几乎不约而同地认为,巧姐最终嫁给了板儿。与刘姥姥救巧姐一样,这个故事也是依据第五回书巧姐的册页画而脑补的。其实,原著中,作者早就暗示,巧姐与板儿无缘,板儿根本就不可能娶巧姐为妻。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有这有一段细节描写,这段描写就告诉读者,巧姐最终没有嫁给板儿:

忽见奶子抱了大姐儿来,大家哄他顽了一会。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丫鬟哄他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他才罢。那板儿因顽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些果子吃,又忽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顽,且当球踢着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

庚辰本中,在这段书中有一句夹批:“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千里伏线,不一定伏的是巧姐嫁给了板儿,细品这段文字,反倒是因为板儿,巧姐陷入了绝境。

巧姐原本抱的是一个柚子,这个柚子“又香又圆”,其实就是香橼,与佛手是一种果子。香橼是贾元春册页画中最厉害的一个道具,挂在了一张弓上。贾元春的结局是被弓弦勒死,香橼、佛手是一种暗示贾家败亡的不详之物,为何就变成了巧姐嫁板儿的喜庆道具了呢?

何况,板儿根本就不在乎香橼,拿过来当球踢。板儿不仅把香橼当球踢,也不要佛手了,一种道具两种写法,板儿都不要了,这哪里还有什么“缘分”?

我在很多文章中,解读出《红楼梦》中的“香”是天香,出自《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是朱重八出前夜,他母亲梦中遇“仙缘”,吃下了一粒神仙(黄冠)赐给她的“冷香丸”。这是“红楼第一梦”,也就是元春省亲点戏时点到的《仙缘》。而香橼、佛手,便都是“香缘”,是贾家与朱元璋家一段不可分割的“仙缘”。

其实,荣国府主要写的是桂林靖江王城,因第十一代靖江王朱履祜的谥号“荣穆王”而得名。林黛玉初入荣国府时,在“荣禧堂”所见,就暗伏了“荣穆王”三个字。历史真实中,荣穆王之子朱亨嘉曾经谋反,板儿之“板”,拆开来看,就是“反木”,也就是“木反”,暗藏了桂林靖江王之反。

正是因为“木反”,巧姐便遭遇劫难,刘姥姥便出手相救。这段历史就发生在明末清初之际,所以,板儿的妹妹便叫青儿,王青儿,就是“亡清”,大明亡于清。

板儿意味着桂林靖江王谋反,而板儿的姥姥却去救巧姐,这是怎么回事呢?刘姥姥救巧姐,板儿的父亲也就是姥姥的女婿王狗儿能同意吗?

害巧姐的奸兄狠舅究竟是谁?

王狗儿这家与王夫人、王熙凤是连宗亲戚,但书中却把这两家的辈分写得有点乱。王熙凤的祖父认王狗儿的祖父为侄儿,那么,王熙凤就要比狗儿大一辈,比板儿大两辈,可刘姥姥却在凤姐面前说板儿是“你侄儿”,其实应当称“你侄孙”才对。原著作者是不是写错了呢?

其实,狗儿、板儿也是一击双鸣的写法,分身为二,实则有相同的寓意。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之前,对女婿王狗儿说:“你又是个男人,又这样个嘴脸,自然去不得。”刘姥姥的话很有意思,“狗儿”是其名,难道还长着狗一般的“嘴脸”?

狗,以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解读得最清楚、最全面、最权威,其中的一条应当为《红楼梦》暗中引用:“齐人名地羊。俗又讳之以龙,称狗有乌龙、白龙之号。辽东有鹰背狗,乃鹰产三卵,一鹰一雕一犬也。”这其中,便与上面所讲到的“木反”有关,暗藏了明末清初时期靖江王谋反的历史。

《红楼梦》第二十四回书中,王狗儿继续出场,但却是“王短腿”。这个名字,是从醉金刚倪二口中说出的:“倘或有要紧事儿,叫我们女儿明儿一早到马贩子王短腿家来找我。”王短腿是马贩子,是醉金刚倪二引出来的另一个王狗儿。醉金刚却又是因贾芸跟舅舅卜世仁借银子不到引出来的一个人物,脂砚斋说,醉金刚倪二与《水浒传》中的没毛大虫牛二一样,都是泼皮无赖。

倪二、牛二是一色人物,又是借用的《水浒传》典故,那就隐藏了明朝的“靖难之役”。这场谋逆造反的帝位争夺战,被当时建文帝的臣子斥责为“玄武门之变”,《明史纪事本末》中说,靖难之役就是一场“玄武喋血”。牛二,就是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属牛的李世民。所以,倪二的出场便暗示了“木反”,也就是桂林靖江王谋逆篡夺大明皇统。

金刚,又是《水浒传》中的云里金刚宋万,“萬”是草字头下一个“禺”字,禺,是一种长尾猴,暗喻的就是建立与猴年的明朝。荣禧堂中,有一尊“金蜼彝”,蜼,就是一种长尾猿猴。而倪二借给贾芸的银子是十五两三钱有零,其实就是十五两三钱。十五,就是贾雨村反诗中的“时逢十五便团圆”中的明朝隐喻,三钱,则是林黛玉在王夫人那儿看到的三条金钱蟒。

王短腿就是王狗儿,是“地羊”,又是马贩子,这样的写法还是出自《水浒传》,是燕顺、石秀之类的“羊马贩子”。羊,暗指朱标(属羊),马,则指的是马皇后,《水浒传》之意说的是朱棣非嫡子,篡夺了大明嫡传皇统。

《红楼梦》是从朱元璋之父“仁祖”朱世珍写起的,隐藏了大明几次皇权争夺,更有嫡庶之争。刘姥姥救巧姐,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演绎的故事。以刘姥姥把板儿升格长辈分来说,板儿就是巧姐的“奸兄”,王狗儿则是巧姐的“恨舅”。奸兄,即“奸雄”,刘姥姥救巧姐也就与“兴隆街的大爷”有关了。

刘姥姥把巧姐藏在了雪洞之中

上面讲到,荣国府主写的是桂林靖江王府,这家藩王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嫡派子孙。朱兴隆,就是“兴隆街的大爷”,贾琏身边的小厮兴儿、隆儿也是这样的暗喻。朱元璋因“天香”而生,靖江王是朱元璋所封,这就是《红楼梦》中的“香缘(香橼)”

与王短腿、倪二有关的冯紫英等人,暗中隐藏了薛蟠所说的“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其实,就是隐写的桂林靖江王。从一世祖朱兴隆起,直到第十三代靖江王朱亨歅灭亡,期间便有朱文正(二世)、朱守谦(三世)、朱亨嘉“坏了事”,这三代靖江王都涉嫌谋逆。贾政,就是假借朱文正之名。

“义忠亲王老千岁”有副出自潢海铁网山的樯木棺材,而冯紫英则是铁网山打围“教兔鹘捎一翅膀”。这些情节都大有隐喻,因不涉及本回答主题,我只简要地说说“铁网山”在哪里。

朱元璋封大哥的孙子朱守谦为靖江王,在桂林铁牛寺以石头筑王城,朱守谦小名“铁柱”——这就是《红楼梦》中的铁网山,绝对不是所谓的清朝皇家秋狝。

靖江王城是以藩王的规制,缩小南京皇城比例建造的,就是“小石头城”、“小金陵”,《红楼梦》的主题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座王城之中,有石头峰,还有一个“雪洞”,就是薛宝钗房间。雪洞又叫刘蟾洞,便是书中刘姥姥姓刘的缘故,也是《红楼梦》之“宝蟾”,夏桂花也是靖江王谋反的一个隐喻符码。

《红楼梦》以秦可卿之死象征崇祯之死,此后的故事基本上写的是南明时代。刘姥姥荣国府时,说了这样一句酒令“花儿结了个大倭瓜”,倭瓜就是南瓜,这只南瓜在栊翠庵被“瓜分”。所谓“瓜分”,就是薛宝钗品茶用的那只“瓜分爮斝”。

南明时代,大明无主,诸路藩王纷纷争夺皇统(斝),其中,荣穆王之子朱亨嘉便在崇祯死后的第二年自称监国,做了代理皇帝。朱亨嘉以“洪武”为年号,即位这年便是洪武年。桂林靖江王谋反,其实就是“木反”,也就是书中的“板儿”。

板儿不要“香橼”,把“香橼”当球踢,便是朱亨嘉自绝了与朱元璋之“香缘”。靖江王是朱元璋所封,地位等同于皇子亲王,岂不就是沾了“天香”之香缘?“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桂林靖江王就是“月”中桂子。

朱亨嘉篡夺大明皇统,被隆武帝朱聿键剿灭,桂林王城被攻陷之日,一个太监把朱亨嘉三岁的世子抱出王府,藏在了“雪洞”之中。后来,这个太监便把这个世子带到了全州,在湘江边上的湘山寺出家。朱亨嘉之子,就是后来的清初四僧之一,大画家石涛,书中的“石兄”高度疑似此人。

这就是刘姥姥救巧姐的故事。巧姐出家,其实也早有伏笔。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张道士说巧姐的寄名符早就预备好了,“在佛前镇着”。所以,巧姐的结局肯定不是嫁给板儿,而是因为板儿“木反”而出家。

狗儿、板儿就是书中真正的“奸兄狠舅”,青儿则是故事的背景交代,刘姥姥救巧姐就是“末世”中的一段朱家“分瓜”恩怨。刘姥姥不仅救了巧姐,还救了惜春,她们都在湘山寺出家,同样也是“潇湘妃子”,同样遭遇了“襁褓之间父母违”、“湘江水逝楚云飞”的末世劫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