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羊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是钱学森唯一的儿子,数学却考30分,3 [复制链接]

1#

俗语说:“虎父无犬子”,在我们常理中认为,一些科学家、教授的孩子一定也都比父辈更强,实际上也并不一定就是这样。今天咱们就来介绍钱学森唯一的儿子钱永刚的故事。

钱学森作为我国知名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不到30岁的年纪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当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当时远在美国的钱学森已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他便和妻子商量想要回到中国,为祖国效力。

当他们全家收拾好行李来到港口准备回国时,却被美国当局阻拦,他们把他关进了监狱,同时还抄了他的家,没收了他的行李,里面是将近上千斤的研究资料。

被关了一个多月,钱学森很是煎熬,一度瘦了30多斤。后来还多亏了加州理工学院花了1.5万美金的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

但是这之后,美国一直用尽种种办法阻止他回到中国,直到年,在周恩来总理等人的努力下,跟美国当局谈判,才同意把他放回了中国。

这一年,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才7岁,女儿钱永真才5岁。

懵懂之中的钱永刚跟着父母从美国回来,他的成长环境可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来的他怎么样了?

1、钱永刚青年时代的经历

钱永刚年出生于美国加州,父亲钱学森,出身浙江名门望族——钱氏家族,母亲蒋英也出身不凡,其父蒋百里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事理论家、教育家。

小时候的钱永刚是无忧忧虑的,等跟着父母登上回中国的轮船时,七岁的他很少乘船感觉很新奇,在甲板上跑来跑去,并没有大人的忧愁和担心。

他不知此刻,轮船将带他驶向另一条人生的轨道。

刚回到中国的钱永刚和妹妹并不适应,从简单的日常生活到语言上,都和美国不太一样。在美国,吃面包喝牛奶,而到了国内却很少能喝上牛奶。语言上,回来的时候他汉语说得都不流利。

一开始,他和妹妹有些不习惯,好在小孩子学习语言有了环境便能很快适应,不久,钱永刚就学会了流利的中文,但是后来他的英文因为长期不用慢慢地淡忘了。

到了初中,学的是俄语,但是没上完高中,就遭遇了特殊的十年,停课闹革命、参*,慢慢地又把俄语给忘得差不多了。

在学校读书的时候,知道钱永刚是钱学森的儿子,老师们对他非常严格,一次,他参加了数学竞赛,竟然只考了30分。

非常难过的他回家跟父亲诉苦,但是父亲却觉得这不是什么大问题,考题不会不重要,关键是学会面对未知困境解决的能力。

到了年,钱永刚正好18岁,正是要上大学的年代,但是那个特殊的年代,到处都在停课,根本没有学可以上。

钱永刚便跟父亲说想去参*入伍,那时候钱学森虽然担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面对着高中没读完的儿子,其实还想让孩子继续读书,但是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得对儿子说尊重他的意见。

就这样,钱永刚跟着一同入伍的战友坐着火车一起南下,到了南方的部队。在部队,他刻苦训练,经历了九年的基层锻炼,可是却没能入*、提干。

原因就是他在部队受到了排斥,当时社会极力推崇工农大众出身,而钱永刚出身知识分子家庭,虽然他的表现是最优秀的,但是却仍然受到各种猜忌。

当时环境对于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国家是保护的,但是钱永刚远在南方的部队基层,并不受待见,他有很多不甘心和委屈,但是他从来没有让父亲帮忙在部队里打招呼。

不久他被调走,原本排第二的战士评了五好战士,并入了*。后来钱永刚曾回忆这段时期,说自己如果不是钱学森的儿子,而是普通的工农大众,会过得更好一些。

对于种种委屈,他从来不曾告诉过父亲,当时父亲工作一直很忙,父亲在那段岁月的情况他也不了解,他就那么自己默默地努力着。

2、凭自己的努力,30岁才上大学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国家恢复高考后,钱永刚非常兴奋,他重新把扔了十年的课本拾起来,开始复习,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勤奋学习,他终于考上了大学。

那一年,钱永刚整整三十岁。

上了大学,他发现同学们都比他小了很多,最小的差了十岁,开始的时候他是有些难过的,但是随后他抓住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大学里争分夺秒地学习。

四年后,他顺利毕业。毕业后,他去了加州理工学院,这次真的是沾了父亲一回光,因为当初钱学森离开美国的时候,老校长就曾对他承诺过,欢迎回来,以后可以让孩子免试入学。

入学后,他付出了多于常人几倍的努力,天天泡在实验室钻研,终于在四十岁拿到了硕士学历,虽然这个年纪硕士毕业有些迟,而且比起父亲当年逊色不少,但是钱永刚很知足,他用努力和勤奋走出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后来,他回到母校中国国防大学做了一名大学老师,此后,他把所有的精力和心思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

多年的努力下,钱永刚在自己的计算机软件方面也有了不错成绩,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同时也培养了本专业许多优秀的学生。

父亲钱学森病逝后,钱永刚参与了在上海的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自己还经常亲自去做志愿讲解员,让钱学森的精神能被更多的年轻人所传承发扬。

3、父亲钱学森对钱永刚的影响深远

因为随着父亲回国,让钱永刚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钱永刚的前半生,可以说不太顺利,但是凭着自己的努力,他最终还是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退休后有一次,钱学森的侄孙女问钱永刚如果当初父亲不回国,他的人生应该走得很平顺,就像堂兄和堂弟一样,成为成就卓著的人。

他的堂兄钱永佑是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堂弟钱永健则是诺贝尔奖得主,相对比起来,钱永刚的经历不仅不顺,就是学业也是磕磕绊绊,直到40岁才完成学业。

而钱永刚却说虽然他的成就不及堂兄堂弟,但是自己也很满足,因为是凭自己的努力得到的,他说从来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就是父亲也从来没有后悔过。

有人说:钱老的回国,至少将我国的航天科技向前推进了20年。可以说钱学森牺牲了“小我”,成就了“大我”,让中国的航天事业有了质的飞跃。

钱学森在钱永刚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工作忙,考虑的大事比较多,确实忽略了对儿子学业方面的引导。

钱永刚在工作后,有一次钱学森跟儿子聊天的时候,说起当初没有督促钱永刚的学业,有些遗憾。

但是他们始终都不曾后悔自己的选择。虽然在美国的条件比较优越,但是回到祖国之后,生活得更加踏实。

而且钱学森在儿子遇到困难和选择的时候,鼓励儿子,并给予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也让钱永刚受益匪浅。

也有人可能会说,钱永刚的才华不及父亲,不是不及,只是因为成长的环境和面临的条件不同,造就了不一样的人生经历。

不过,值得赞颂的是钱永刚继承了钱家的家风,继承了钱学森坚毅的个性、乐观面对人生的态度以及深深的爱国情怀,这已经足够。

如今的钱永刚退休后的日子也过得十分充实,他保持着父亲留下的节俭家风,出行经常骑着一辆老旧的自行车,忙着写书、讲座,传承着父亲的科学精神。

作为吴越王钱镠的第34世后裔,钱永刚也同父亲一样践行着钱氏一代代传下的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

钱永刚的乐观和坚持让人赞叹,他也一直为着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着,谁又能说他不及父亲一样优秀呢!

作者:陌上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