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欢迎来到握不住的时差,角倍蚜、枣铁倍蚜、蛋肚倍蚜的养殖特性。主要生产性倍蚜的特性,角倍蚜,生活型为异寄主全周期型。其夏寄主植物(倍树)主要为盐肤木,少量为滨盐肤木,前者复叶中轴两侧具发达的翅叶,倍子多着生在该翅叶背面,后者复叶中轴两侧翅叶极少或无,角倍着生于复叶小叶背面中下部的侧脉。此倍蚜的冬寄主藓类植物为提灯藓科,全国多数地区为侧枝匐灯藓。倍树为落叶小乔木,属阳性树种,生态适应性广泛、较耐干旱和瘦瘠土壤。而冬寄主藓类因属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需要比较阴湿的环境,常常分布于沟漕地和湿润的常绿针、阔叶林地的岩石及化土层、树于朽木及其他藓丛的下层,忌阳光直射,但需一定的散射光,空气相对湿度≥80%为宜,正常生长的气温为0℃~20℃,林地必须保持三分阳七分阴的环境条件。角倍蚜对寄主植物选择专化性,而环境条件对其冬寄主藓分布生长的严格制约,是此倍蚜生活周期中的重要生物生态学特性。在倍蚜的年生活史中,春迁蚜迁飞期在海拔米以下和北纬在30゜以南地区为3月中旬至4月中旬,在海拔~米和北纬35~45゜地区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春迁蚜迁飞要求气温高于9℃,以15℃~20℃为宜,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的晴天或阴天迁飞为盛,雨天不迁飞。该翅蚜还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因此室内和人工收蚜棚可用透明窗口、透明塑料采收翅蚜。每头春迁蚜可产3~5头性蚜。在日平均气温12.6℃下,雄性蚜胚发育历期5天,雌性蚜58天发育成熟即可进行交尾,雌蚜体内受精卵胚胎发育在平均气温15.5℃下约经22.6天,发育完成即可产出体外,随即脱掉薄膜为干母1龄期。故干母属于卵胎生,每头雌蚜只产干母1头。这样,从春迁蚜迁飞到干母产出一般在林间要经历30~35天。林间角倍蚜春迁蚜迁飞期一般是当地盐肤木、滨盐肤木芽萌动松散期,干母出现则为新梢萌抽并有3~11枚幼嫩复叶陆续出现期,干母从嫩叶上“打点”到叶背画出现表面密生苍白色绒毛的圆球形“锥倍”经10~22天。干母在锥倍内发育再经15~18天发育为成蚜,锥倍从圆球形扩增成长椭圆形,表面略显菱角突起。干母陆续孤雌产下第一代干雌,每头干母平均产12~15头,每10天左右产1~2头,个别倍子角突从基部分叉,干雌分别寄居于分叉的角突内,是为角倍“成形期”,此期倍长可达15~20毫米,相继有干雌二代产出,倍子增长缓慢,锥倍和倍子成形期的出现在低纬度、低海拔(<米)地区为4月底至5月下旬,在较高纬度和较高海拔地区为6月中下旬。所有角倍产区的倍子内第二代干雌出现均在7月中下旬开始,第三代干雌于8月中旬至9月底陆续出现,倍子随干雌二、三代的陆续出现,蚜量骤增,其体积增长进入快速增长期。直至第三代干雌陆续发育至具翅成蚜时倍子表面由青绿色渐变为*绿色,受光而呈泛红色,其着倍的复叶开始枯*时,倍子即进入成熟爆裂期。在低纬度、低海拔地区和较高海拔、较高纬度地区的倍子快速增长都始于7月中下旬。倍子内第一代干雌每雌产15~20头若蚜,第二代干雌每雌产若蚜8~12头,第三代成蚜为具翅孤雄成蚜(秋迁蚜)从成熟爆裂倍中爬出并迁飞到适宜的冬季主藓上于1~2天陆续孤雄产下若蚜,每头平均产若蚜23头,最多34头。该秋迁蚜迁飞时一般林间气温为15℃~25℃,晴天或阴天的9~17时,此时迁飞量占全天的93%。我国角倍重要产区的角倍蚜越冬若蚜绝大多数均发育为有翅春迁蚜(性母)。在我国角倍主要产区春迁蚜分化有比例高、数量多的特点,加之雌、雄性蚜不取食靠自身的营养发育的特性,为角倍蚜人工繁殖,并春季收集春迁蚜装袋挂放性蚜,让干母从人为刺孔的袋孔中爬出到倍树嫩梢上致瘿结倍提供了有利条件。枣铁倍蚜,生活史为复迁式异寄主全周期。夏寄主植物为红麸杨和青麸杨,此两种倍树常异地分布而不混生。冬寄主植物隶属4科5属的多种藓类,在陕西、四川、湖北、贵州境内以美灰藓为优势种群。在长江以南温暖湿润地区的树干和岩石上着生的东亚附干藓、短枝褶藓、羊角藓玎、石地苷藓以及川西南沿山地海拔米左右地区的长枝青藓等均为枣铁倍蚜的冬寄主藓。春迁蚜迁飞期在海拔米以下地区为2月初至3月中旬,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为盛期;在海拔~米处为3月中旬至4月上旬。迁飞起点温度为7.1℃,以气温>10℃、空气相对湿度>80%的无风或微风晴天的阴天为宜。每天羽化迁飞时刻为12~18时,以14~17时为盛。春迁蚜迁飞至倍树树干或树枝上1~2天即产下雄、雄性蚜,每头产性蚜16头,平均3.2头,此性雌、雄性比为2:1,性蚜在树干的粗糙皮缝或芽鳞缝隙处潜伏发育,经3~5天子雄性蚜性成熟即爬至雌蚜处交尾,雌性蚜交尾后,体内干母胚胎经25~35天发育被产出体外。每只雌蚜产干母1头。当天干母即爬至幼嫩复叶小叶的上表面,选择适宜的侧脉部位固着寄生,经4~5天即完成“打点”再经3~5天叶背面隆起呈圆球形的“锥倍”,表面密生苍白色绒毛,直径为1~3毫米,锥倍中干母历时20~25天发育至成蚜,陆续产下干雌第一代。再经20天左右第一代干雌又陆续产出第二代干雌,倍囊延长扩大到30毫米×15毫米,为倍子“成形期”,此外倍子内干雌一、二代蚜量达~头。以后当干雌二代发育至成蚜产下第三代干雌直到三代干雌发育至体具翅芽阶段倍子快速增长,历时30~35天倍子扩增至60毫米×30毫米,到三代干雌体露翅芽即将羽化前倍子表面由青绿色转变为*绿色并停止增长,即陆续进入“成熟爆裂期”。在陕西、四川境内海拔~米范围内锥倍出现期为4月中下旬,成熟爆裂期为6月下旬至7月初,历时70~78天。在海拔~米范围内锥倍出现于5月中旬末,成熟爆裂期为8月上旬至下旬,历时~天。在贵州境内倍子成熟爆裂期为7月中旬至9月下旬。瘿内干雌一、二代产下子代数量为平均每只产10~11头,每个成熟倍子内蚜量为3~10头,其中无翅干雌第一、第二代与第三代具翅夏迁蚜量的比例为3:97,每个倍子平均有夏迁蚜量头,倍子越大蚜量越多。春迁蚜迁飞期为倍树新芽萌动、松散期,干母致瘿为倍树新梢抽发、嫩叶展叶期,锥倍出现为倍树开花期,倍子成熟爆裂期为倍树种实生长期。夏迁蚜在藓上产若蚜量平均每头产15头,最多31头。蛋肚倍蚜,生活周期为复迁式异寄主全周期型,与枣铁倍蚜基本一致,但倍树只局限于青麸杨。此倍蚜冬寄主植物生长在比较阴湿的环境,主要为密时尖喙藓、绒叶青藓,常与角倍蚜冬寄主侧枝、纯叶匐灯藓等混生,在比较干燥环境,则以褶叶青藓、多褶青藓为主,个别较潮湿小生境也有密叶尖喙藓。在四川盆地西部平原和低中山区和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青麸杨的自然分布区内,蛋肚倍为此树种的优势倍种。产地海拔为~米,在海拔米以下地区春迁蚜羽化迁飞期为2月上旬至3月下旬,干母致瘿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锥倍成形期为4月上中旬,倍子成熟爆裂期为7月底至9月下旬,盛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在海拔~米地区,春迁蚜迁飞期为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干母致瘿期为5月上中旬,锥倍成形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倍子成熟爆裂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此倍蚜内时期,在低海拔区长达~天,在高海拔区为天左右,均较枣铁侨蚜瘿内时期长。在冬寄主藓上越冬之倍蚜于次春分化为春迁蚜量占同期藓上蚜量的45.9%~78.5%,其余均为无翅孤雌倍蚜宿存在藓上生育繁殖。此倍蚜所致虫瘿由于生长期较长,在土壤条件较好,倍树生长比较健壮之倍林区倍子特别肥大,最大鲜倍长达毫米、宽毫米,每个鲜重可达克。其平均大小为.7毫米×65.8毫米,均重67.28克/个,每克只有7.8个,为我国五倍子中少见的既重又大的倍子类型。每平方米最高产干倍量达93.3~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