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远方游子图:来自网络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最大的节日,而过年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各有不同。在我的老家苏北丰县,年前年后都有着当地特有的习俗,而随着老人渐老、年轻人外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习俗都已经简化、甚至见不到了。二十多年前,我们这一代人都还是孩子,家里的大人也很少有人外出打工,到处都是人烟。一到快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很忙,有钱的人家赶集上店买鱼买肉置办年货,没钱的人家就随便买点肉,再把地窖里的辣萝卜、白菜拿出来,切好绰过水后剁馅子。在老家很多过年吃的东西都要剁馅子,那些天,无论走到谁家屋前屋后,都能听到当当当剁东西的声音,叫人觉得年越发近了。记忆里比较深的是一九九几年的时候,我那时十来岁,最小的妹妹刚几岁。家里人多,除了爸妈干活外,我们五姐妹基本上都是张嘴等吃饭的多,能帮忙干活的人少。除了大一点能帮忙干点简单的活之外,这些过年要用的东西,都得爸妈两个慢慢做。过年前那些天,家里就特别忙。爸爸妈妈忙着蒸馒头、糖馍、包豆包子、团子、炸丸子、酥里菜、炸焦叶子、炒花生、剁扁食馅(老家管饺子叫扁食)、大扫除等等,一忙就是好几天,累的腰酸背痛。在老家年初一的饺子,年三十晚上就得包好,年初一早上起床才煮。年三十天黑之前,爸爸就会到自家胡同口里,找合适的木棍做拦门棍,每个门口都放上一根。爸妈擀饺子皮的时候,会多擀几个出来,等把年初一要吃的饺子包好后,就拿剩下的饺子皮把刀、剪刀、擀面杖、量尺等一些东西,用饺子皮包上,意思就是封住了,年初一十二点之前不能开封用了。据说这是有习俗的,年初一上午12点之前,不动刀、不干活、不泼水、不睡懒觉、不扫地。说是睡懒觉一睡睡一年,泼水是把财气好运都泼走了,年三十晚上吃的瓜子壳等代表家里的财,一扫地就能把财运扫走了,动刀干活一干干一年吧,只记得有这些习俗,具体什么意思我也记不清了。九几年初的时候,家里还比较穷,孩子多开支很大,爸妈土里刨食,累死累活也剩不下几个钱。平时家里都不舍得买肉,最多也就是买点猪油炼点油吃,在我的印象里,也就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一点肉,吃到点好吃的。所谓的有点肉吃,也就饺子馅是绰过水的辣萝卜放点猪肉,其他的都是素的。丸子是面粉、辣萝卜加细粉做的,酥的菜是面粉加莲藕做的。豆包子是白面的,团子是玉米面的,馅都是红豆或者赤小豆加上红芋煮熟的,糖馍爸妈不舍得蒸太多,最多蒸一锅,给大家试下味就行了。虽然没有大鱼大肉,但是依然挡不住我们这帮吃货的热情,姐妹几个眼巴巴的守在锅屋门口,看看那些好吃的什么时候能出锅,而家里做过年这些东西的时候,是不允许小孩子在旁边的,怕小孩乱说话,说了不合适的话,据说有人家炸丸子怎么都炸不熟,就说是小孩说了不合适的话。烧火的永远是妈妈,掌勺炸的永远是爸爸,爸妈在那里忙得热火朝天,还不忘记嘱咐我们姐妹,锅里都是热油,离锅远点,能帮忙的就帮忙,不能帮忙的就自己玩,大的带好小的,看着小的别到锅旁边来。等到每样美食一出锅,爸爸就赶紧倒进早就放好的胚子上,或者洗干净的簸萁、馍筐里,有的要散热怕糊了,有的要等凉了装进馍囤子里,等过年来亲戚的时候就不用再蒸馍了。焦叶子,和面的时候会放盐,擀好切好后的面叶子,撒上白芝麻,放到锅里炸,出锅后很香很酥脆。炸好的丸子和酥的菜放凉后,一般都装在篮子里,用干净的布盖上,然后挂到房子的梁头上。以前大多数人家都还是瓦房,梁头是用木头做成的三角形,大家都习惯把好吃的东西挂上面,一是防老鼠,二是防自家小孩偷吃。不是大人小气,不舍得给自己孩子吃,大人这么做也是没办法。那时家里穷,过年好不容易做一点另样的东西,家里来亲戚了得招待亲戚,都被孩子吃光了,人家过来走亲戚时,家里没菜招呼人,是很没面子的事。在我家也是这样,刚出锅时大人孩子吃一点,剩下的都挂起来,过了正月十五,走完亲戚了,爸妈再拿下来分一些给我们吃一点,再剩下的就留着平时炒菜或者烧咸汤喝了。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这一代人也步入了中年。年轻时外出打工求学的,很多人都在外面安了家,老家的人也越来越少,而留守在老家多是一些老人,老家也不再有以前的热闹和人气。即便是过年大家回来,肯去做这些繁琐功夫的人也少之又少。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想吃什么都可以去街上买,连自己做馒头的人都很少了,更别提豆包子、团子了。楼房代替了瓦房,楼板代替了梁头,冰箱代替了篮子,也没有谁再像以前过年做很多馒头了,挂在梁头上的团子、豆包子、丸子等这些食物,也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